《资治通鉴》
我看不到的背景从此刻开始显现,我读不懂的那跳动的文字在此刻也终于变得清晰明了。
过去的历史总是有趣的,在《资治通鉴熊逸版》中,我看到了那在我面前还活着的帝王将相。在历史中总有我们无法明白的地方,但在这一本的历史中,一切都变得好像清晰明了。
我曾在高中课外的时候看过一部分《资治通鉴》,奈何文言文版的翻译让我烦恼不已,对于一些历史的事件也并不是十分清晰,而所学的历史又无法弥补脑中的空白,在那时的我果断放弃了阅读。直到现如今再见到《资治通鉴》熊逸版时,早就抹去了少年时候的暴躁不安。沉浸下的阅读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历史,和不一样的现实。
在“周慎靓王四年”,秦国的斩首,在未了解之前,我以为这样的制度一直存在,才知道原来是在脩鱼之战中,才恢复了斩首。实际上对于这样的历史还存在很多,需要的是更多的阅读。
再比如说,我们说的“仁政”,我们都知道“仁政”获人心,但实际上,有时候不一定。那这又要从何说起?作者取的标题就很有意思,他把仁政分为了几个方面,1-“防御型仁政”,“进取型仁政”。在这些论证里面既说明了小国仁政到底是否合适。又说明了大国仁政又有何益处等等。
这些都是我未曾接触到的,我曾经的历史知识还停留在过去。如今一翻,那知识也该一翻了。
这本书不中讲述相关的历史事件时,会拿出一些我们比较熟悉的例子作为对比,让我们更容易去了解,也更容易去记住这样的人物。每一个事件会紧挨着下一个事件。我记得我曾阅读的《明朝那些事儿》中,有时候作者也会提到相关的人物,但只是简单的介绍,在文中会说,在下一步会精细讲解。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我再遇到到这个人物的时候,就会忘记之前的人是怎么样的了。
而且在《资治通鉴》熊逸般中,让我有极大兴趣的事来源于他的起名,他每一个章节起名都很有意思,是一种提问式的标题,把主题也说得很明白。把主题说完了以后,顺带解释这个主题为什么会这样。它的来源背景是什么。当我们带着问题去阅读的时候,那你就更容易把整个历史串起来了。
就像齐国占领燕国之后,齐宣王担心诸侯打自己,那为什么会担心,那诸侯为什么又会打他,作者都给我们解释的很清楚。同时还会把其中穿插的一些额外的知识解释。
再加上此本书籍是以新的文献来编辑的,更贴近于过去。在此套书中,还有人情世故的见解,这看的不仅仅是历史了……
我十分喜欢作者书后封面的一句话“从今天起,世事洞明。”不仅是过去事,还是现在事我们看的都不仅是历史,还是现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