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简书写的第26篇文章。
这一个多月来,除了因为没有网络和实在没空,基本每天一篇,因此获得上述数据。
这个数据对于圈内不少作者来说,是真正的小巫见大巫,所以此文不是为炫耀或供干货,而是对自己一个月写作来的小结。
1 数据分析
从数据层面观察,可以发现自己的写作特点和潜在的提升空间。虽然一味地追求阅读量和喜欢数不符合写作大道,但是分析这些数据有利于自己在写作方向和市场需求上找到最佳契合点。
我总共写了25篇文章,共52216字,平均每篇文章约2000字左右。总体而言,文章篇幅比较合理,结构中规,排版中矩。
获得喜欢1616个,而且集中于几篇阅读量破3000的文章。而能否提高阅读量取决于上首页热门,能否上首页热门要看文章质量,因此可以说,只有在文章质量上下功夫,才能获得更多的喜欢和赞。
粉丝数为2119。写作起初我觉得,要获得2K的粉丝都很难。写完这一个月后才发现,爆款一篇文章就可以给你带来巨大的流量和粉丝。因此,可以通过一些标题和内容上的写作技巧,出几篇爆文,很快就可以达到签约作者的基本要求了。
但是近来发现一个怪现象,我的粉丝当中,有很多类僵尸粉。也就是说,这2K粉丝中,有至少90%的粉丝,都是写了0字获得0粉丝和喜欢的。
说明什么?粉丝的粘性很差。你写一篇文章出来,虽然别人关注了你,但是根本就是一种一次性消费行为,9成以上的人不会再看你的第二篇文章。
拿简书头牌彭小六来说,他积累了136533的粉丝,但是他一篇文章的阅读量平均很少有过30000的,喜欢平均能上1500就相当不错了。这充分说明,简书的客户粘性和传播广度确实有限。
因此,我现在想来,获得2000粉丝丝毫没有成就感。
2 简书之觞
除了上面说到的客户粘性和传播范围,简书还有一个比较大的缺憾:主流用户是大学生和初入职场人士。
这会造成什么结果?
这两大群体,抛开个例,绝大多数都是专业经验和人生阅历严重短缺的,所以随便一点行业内的入门脚料都成了人人盛赞的干货,到处都有给他们打鸡血的毒鸡汤。
为迎合这两大群体追求速成和名利,缺乏丰富人生阅历和生命智慧的干货鸡汤大行其道,而真正热爱文字情感丰富的文青和他们的文字被裹挟到不为人知的角落。
今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回答,谈到了在简书值得关注的作者。答者比较极端,说简书不少签约作者,放到其他平台,什么都不是。这话不中听,但是确实道出了几分道理。
一大堆9798出生的编辑和签约作者,以偏概全的论述,空洞无物的内容,博人眼球的标题,戾气满篇的文章,各种卖萌乃至幼稚的观点,放到市场上,能活多久?作品能被多少人认可?
我不否认其中定有大才,但是若简书让这群人主导其文章导向,可能就会把简书变为生产快餐文的麦当劳和肯德基。
3 我写作的目的
过去写的25篇文章,20篇为语言翻译专题收录,探讨了英语变现和翻译硕士的相关话题。这个方向发展下去,达到40篇,就具备了成为签约作者的基本要求。
但是我并不打算这么做了。
很多的人总想知道如何学英语和翻译,但是却不愿花时间自己思考,总期待着现成秘籍,学一两天,三招两式打遍天下无敌手,这怎么可能呢?
所有告诉你速成的东西,其实背后都付出了十倍的努力和储备。只不过你不知道罢了。
而且,我始终觉得,互联网下,没有你找不到的学习技巧、资料和教练。我也坚信,刻意练习,而不是看所谓的鸡汤干货,才是提高能力之根本。
剩余5篇,一则书评,一篇反鸡汤,一篇杂文,两篇教育类文。可以归类到很多专题,所以这种文章写多了,肯定离签约作者的目标南辕北辙了。
但是我却打算从这方面努力。一个人如果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就很难找到看问题的新角度,很难做出新业绩。而英语和翻译是我的舒适区,如果我总是停留在这里,就一直会用业内的这套思维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结果会错失很多良机。
踏实写作,不一定是为了别人的认可和外在的利益。能获得内心的充实,返顾自己走过的路,我觉得更是一种莫大的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