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黄帝内经》笔记(一三九)第十六篇·诊要经终论

【原文】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上,甚者传气,间者环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

【原文解释】由于人气与天地之气皆随顺阴阳之升沉,所以春天的刺法,应刺经脉俞穴,及于分肉腠理,使之出血而止,如病比较重的应久留其针,其气传布以后才出针,较轻的可暂留其针,候经气循环一周,就可以出针了。夏天的刺法,应刺孙络的俞穴,使其出血而止,使邪气尽去,就以手指扪闭其针孔伺其气行一周之顷,凡有痛病,必退下而愈。秋天的刺法应刺皮肤,顺着肌肉之分理而刺,不论上部或下部,同样用这个方法,观察其神色转变而止。冬天的刺法应深取俞窍于分理之间,病重的可直刺深入,较轻的,可或左右上下散布其针,而稍宜缓下。

前面讲的是12个月的节气,阴阳的变化。那就是因为是这样子,岐伯说是因为这样子,所以春天的时候能够“刺散俞和分理,血出而止”,因为春季得病的时候,是刚开始天气和地气在变动的时候,这个时候病在皮肤,都在皮肤上面肌肉交接的地方,你浅刺出血就好了,浅刺出血就可以。当严重的时候,春天的时候,一二月的时候,一二月的时候,这个如果是严重了,会传到内脏里面去。一二月的话就是肝脏了,三四月就是脾脏,诸如此类的。

夏天得病的时候,我们刺这个络俞穴,刺它更细的地方,像孙络,很细微,四肢末梢的地方,放一点出血就好了,病邪就会去。因为什么?因为它气当旺,当旺的时候,我们人的气跟天地的气是一样当旺的时候,这个时候呢,病邪都不容易进我们的身体,都在皮肤表面。诊断的意思就是告诉你,我们治病或者诊断,不要太过,也不要太不及,病在很浅我们就很浅的刺,不要给他刺得很深。

所以,我们在下针灸的时候,春天的时候,春夏,这个针比较浅,有没有,那秋冬的时候,针会比较深,因为季节的变化。因为春夏的时候慢慢向外走,到了夏天的时候更浅,走到皮表了,秋天的时候,从皮表慢慢走到骨边,所以天气冷的时候,我们下针可以下得深,下到骨头旁边。

那我们这个,像秋天的时候呢,“秋刺皮肤循理”,顺着皮肤腠理的空隙刺下去,那这个等到病人气色神色变为正常就可以起针,这都是病在表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真正的内脏病这个力量不够的,这是讲病邪刚入身体的时候,我们治之在初。上工,就是一开始病邪进来我们就开始做。

这一段讲的就是,秋天的时候病邪进来我们怎么扎,夏天的时候、春天的时候、冬天的时候,病邪一进来我们怎么做。冬天的时候因为寒气比较重,所以病会比较深,那时候我们下针都下在背后俞穴和腹穴上面,我们背的俞穴为主,病是重者,下针一定要深,病浅下针浅,这就是我们的治疗的原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