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精读---以当代视角看心学《卷上·徐爱录》01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原文】:

〔1〕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译文】:

徐爱问:“‘在亲民’,朱熹认为应当理解为‘新民’。与后文的‘作新民’貌似可以呼应的上有理有据。先生认为应该按照旧本《大学》中的‘亲民’而非‘新民’理解,有什么依据吗?”

先生回答道:“后文‘作新民’的新,是‘自新之民’的意思(自新之民,意自我振作为善去恶懂得改过自新)。与朱子认为的‘在新民’的新不同。这不就是证据吗?‘作’虽然和‘亲’相对应。但并不是‘亲’的意思。后文的治国平天下,都与‘新’字无逻辑关系。比如说‘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等等言论,都是以‘亲’为意,并非‘新’。‘亲民’犹如《孟子》中所讲‘亲亲仁民’。亲之即仁爱。因为百姓不仁爱,舜才命令契为司徒,施行五种伦理规范,所以百姓才相互仁爱。《尧典》中的‘克明峻德’(发扬美好的德行)就是‘明明德’。从‘以亲九族’(让家族和睦)到‘平章协和’(让百姓及四方诸侯友好和谐)就是亲民,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又比如说孔子所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就是‘明明德’(发扬自己美好的德行)。‘安百姓’就是‘亲民’使百姓间相互友好和睦。如果说‘亲民’就包含了教化和含义,若说新民,则偏离了核心意思。


【详解】:

《传习录》正文自本章开始,本文亦有两点可以解读:

1. 王阳明对于《大学》这本书的解释,是以旧本《大学》为准,也就是文义不变,按照古文言文的字面意思理解。否定朱熹将“在亲民”的“亲”换成“新”字。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朱熹先生的新为何意?朱熹认为百姓应该更新自己,适应外部变化的大环境。

阳明先生认为在亲民不需要更改,亲字才是符合后文逻辑的词汇。

不可否认朱子把亲改成新,符合一定的道理,起码在我们现代社会看来,不断涌入的西方哲学思想,却有新的一面,百姓若‘新’,起码不会被大环境认为是一朵奇葩。

但学者应谨记,我们为什么要学儒?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心学,儒学?因为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成为圣人。不要吝啬自己的意志,也不要被大环境所感染认为,成圣?这是他娘的扯淡。既然我们选择了研究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最起码要明白,老祖宗学这些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成为圣人,闻圣人之道。如果连这些意志都没有,那么就不要研习儒学了,否则儒学对你来说只是喝二斤酒吹牛X的谈资。道偏颇矣。所以,阳明先生认为‘在亲民’还是要以‘亲’为释义。行仁义友好之事,做集义之人。

2. 初学者切记不要偏离心学的主干,一味追求心学与其他学说的不同,甚至诋毁唾骂其他学说。这也就偏离了阳明先生或儒家的根本。通往大道的路,是不同的,不应以自己选择某一条路而唾弃其他成圣途径。虽然阳明先生经常不赞同朱子的学说,但也仅因为朱子的学说容易让学者误入歧途,事倍功半。才立言“心即理”“知行合一”。学生要知晓先生的立言宗旨,并非唾弃,而是正功。


原文摘自国学梦网站(http://www.guoxuemeng.com);译文为结合《传习录》叶圣陶点校版翻译。

详解部分系作者原创,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