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购买食品时,你是否有注意过包装上的“食品标签”?标签上的内容你是否看的懂?里面又有什么玄机?接下来我通过自身的认知帮助你解读“食品标签”,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食品标签的组成
食品标签由产品名称、产品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生产厂家、净含量及固形物含量、日期标志和贮藏指南、质量(品质)等级、执行标准及各种安全标识等组成。
二、食品配料表
1.配料表原料排列顺序
食品的配料表是用来标注生产此种食品所使用到的主、辅料及各种添加剂成分的,即其中标明了食品的组成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在相关内容中规定,食品配料一般以加入量比例的多少,由多到少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也就是说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占成品比重最大的原料,依次类推,但如果加入量少于2%(多数为添加剂)的例外,可随意排列。
2.食品添加剂的分类及作用
除了配料顺序的玄机以外,配料表中占篇幅最大的食品添加剂也是我们在日常阅读食品配料表时困惑最多的地方。洋洋洒洒的十几甚至几十种食品添加剂其中多半又是以它们的化学名称表示的,别说去了解的它们的特性、功用,就是完完整整把它们读出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呢。
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变性淀粉的一种,用作增稠剂、凝固剂。
三聚磷酸钠——软化剂增稠剂用作食品品质改良。
六偏磷酸钠——膨大剂,另有防腐作用。
焦磷酸钠、乳酸钠、卡拉胶——增稠剂、稳定剂。
山梨酸钾、乳酸链球菌素——防腐剂。
亚硝酸钠——防腐剂、起色剂。
D-异抗坏血酸钠——抗氧化剂(实际主要为了降低亚硝酸盐的毒性)。
红曲红、胭脂虫红、诱惑红——人工色素。
大豆蛋白——提高蛋白浓度,作为填充物降低成本。
酸化剂:柠檬酸、乳酸、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钠、 柠檬酸钾等
抗结剂:亚铁氰化钾、硅铝酸钠、磷酸三钙、二氧化硅和微晶纤维素等
抗氧化剂:常用维C、异维C等
防腐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二氧化硫、乳酸等
着色剂: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新红、诱惑红、 柠檬黄、日落黄、亮蓝、靛蓝、酸性红
β-胡萝卜素、叶绿素铜钠和二氧化钛等
营养强化剂:各种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无机盐等
膨松剂:碳酸氢钠、碳酸氢铵、复合膨松剂等
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面粉增白)
甜味剂:蔗糖、葡萄糖、果糖、果脯糖浆、木糖醇、阿斯巴甜、糖精钠等
另外还有各种增稠剂、乳化剂、人工香精等等。
那么,食品中添加的防腐剂和人工色素对人体到底有没有害处呢?
食品中只要是使用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对人体的健康是不会产生影响的。但是我们给孩子选择食物的时候,尽量少选择含有柠檬黄、日落黄、亮蓝、胭脂红、诱惑红这样的人工合成色素的食品。因为现在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孩子如果大量摄入人工合成色素,会加速孩子体内锌元素的流失,而锌元素大量流失以后,会导致孩子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下降、没有食欲、味觉不灵敏,并且会增加少儿多动症的风险。孩子的代谢器官和解毒能力尚未发育成熟,对孩子选择食物我们还是尽量选择天然的、新鲜的食物。最健康、最营养的食物一定是出自自家的厨房。
诚然,种类繁多的食品添加剂为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满足我们对美食的追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食品添加剂毕竟不是食物本身所天然含有的成分,当它们随食物一同被我们吃下后,在代谢过程中势必会给我们的肝、肾等器官带来额外的负担甚至不必要的伤害。
三、食品营养成分表
近年来,随着营养不良(多为营养过剩和饮食结构不合理)状况的日益加剧,合理饮食结构、均衡各营养素的摄入的需求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这种大前提下,包装食品的“营养成分表”应运而生了。营养成分表是标有食品营养成分名称和含量以及各营养素含量占推荐参考值比值多少的表格,表格中可以标示的营养成分包括能量、营养素、水分和膳食纤维等,我们常见的营养成分表一般由:营养素项目、每份含量及营养素参考值% 三部分组成。
1.营养素项目
列出产品所包含的营养素的种类名称,其中能量、及三大产能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论是否含有都应明确的标出。
2.每份的含量
不同产品的营养成分表对每份的定义也是有所不同的,多数都是以每100g或100ml为一份的,也有的产品是以一个包装为一份的。所以大家在查看产品营养成分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区分。
3.营养素参考值(NRV)
营养素参考值主要依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RNI)和适宜摄入量(AI)而制定的,专用于食品标签的、比较食品营养成分含量多少的参考标准,是消费者选择食品时的一种营养参照尺度。在日常应用中多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NRV%)用以表述每份产品中各营养素的含量分别占推荐参考值的多少。
以某方便面的营养成分表为例进行分析:
~~每百克钠(盐)含量为1990mg,高达全天所需总量的99%,也就是说你吃了100g这种方便面后全天就不能在吃任何含盐的食品了,否则肯定钠摄入量超标。这种食品显然是非常不适合高血压、冠心病的人群选购的。
~~每百克脂肪的含量也高达24g约占全天摄入量的40%,不适合高血脂的人群选购。
四、其他标志、标识
1.QS标志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第五章第四十七条“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食品,出厂前必须在其包装或者标识上加印(贴)QS标志。没有QS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
2.保健食品标志
值得注意的是,保健食品虽然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但仍然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它仍然是一种食品,永远不能代替药品的作用。
3.有机、绿色、无公害标志
有机、绿色、无公害这三种产品都是指符合特定标准的安全的农产品。如果按安全等级为它们三个排个序的话,有机最高,绿色次之,无公害再次之。
五、保质期与保存期
在食品包装上,对于商品的安全食用时间,有的标注的是保质期,有的则是保存期:这两者不是一回事。
食品的保质期:即最佳食用期,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在此期限内,产品完全适于销售,并保持标签中不必说明或已经说明的特有品质。超过此期限,在一定时间内,预包装食品可能仍然可以食用。
食品的保存期:推荐的最后食用日期,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预计的终止食用日期。在此日期之后,预包装食品可能不再具有消费者所期望的品质特性,不宜再食用。
对同一产品,其保存期应当长于保质期。
另外,对超过保质期的产品,并不一定意味着产品质量绝对不能保证了;只能说,超过保质期的产品,其质量不能保证达到原产品标准或明示的质量条件。
保质期是厂家向消费者作出的保证,保证在标注时间内产品的质量是最佳的,但并不意味着过了时限,产品就一定会发生质的变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如果色、香、味没有改变,仍然可以用。但保存期则是硬性规定,是指在标注条件下,食品可食用的最终日期。超过了这个期限,质量会发生变化,不再适合食用,更不能用以出售。
保质期内的食品就一定安全吗?
应该冷藏的食品,如果在常温条件下保存或销售,保质期一定会大打折扣,比如酸奶。如果食品包装破损,空气进入发生氧化,即使没到保质期,食品也有可能变质。
超市中冰柜往往是开口的,直接与室温空气接触,再加上不时有消费者翻动挑选,导致冷藏和冷冻食品往往不能按照包装上标注的冷藏温度储藏和销售,直接后果就是提前过期。因此,购买这类食品时,最好买最新出厂的,同时也要留意食品包装上的最佳储藏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