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
2008年6月1日,限塑令正式实施,明确规定: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9年过去了,限塑令虽有一定成效,但多数人已渐渐忘记。限塑令为何不痛不痒?
倘若不是干新闻的,或者特别关心这个,很多人肯定不知道还有个什么限塑令。生活中,用得着塑料袋的地方太多了,区别是有的收你几毛钱,有的免费随便拿。我们已经接受并且习惯了去超市购物时多掏几毛钱,而在2008年之前,这个钱也是不用掏的,超市都很“大方”,不会问你需不需要塑料袋,东西稍微多点就会给你好几个。
想当年,舆论对限塑令有着美好的期待,虽然也都知道,这个禁令要想落实好,主要靠自律。事实证明,人们总希望自己的生活更加方便,过去出门带个菜篮子,不是因为环保意识强,而是因为没有更方便的选择。既然塑料袋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而且暂时无可替代,大量存在就是必然。
限塑令已实施9年,效果如何谁都看得见,现在的尴尬是:是要进一步实施更严格的限制,还是不如干脆取消禁令算了?媒体更倾向于前者,因此一直在强调塑料袋的危害。塑料袋危害环境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是说实话,这对塑料袋是不公平的。烧煤有污染,烧汽油也有污染,我们依然视之为宝贵的能源;为什么塑料袋背负的却只有恶名呢?
很多事情当我们一知半解的时候,会觉得真理在握;但是只要更全面地想一想,就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就拿塑料袋来说,如果被禁止使用,该拿什么来代替呢?纸袋吗?砍伐森林的代价肯定更大。其他更昂贵的包装吗?花的钱更多,交易的成本更高,当然不会是好事。又便宜又好用又受欢迎的东西,一定是好东西;市场的选择是理性的,塑料袋无处不在,说明塑料袋贡献良多。
塑料袋的最大罪名是白色污染。问题是,处理白色污染并不特别困难,简单填埋就可以了。而且,塑料垃圾不像其他垃圾,填埋效率是最高的,用不了很多的土地,在地球视角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全球一年塑料消费量(不只是塑料袋)不过4亿吨,可中国一年的建筑垃圾就有35亿吨。环保是重要的,但不计成本的环保是偏执的,因噎废食的环保甚至是邪恶的,更关键的是,它注定会无效。
一项政策如果根本得不到执行却依旧写在纸上不肯废除,本质上,无非是为了延续一个错误。而延续错误的,当然不会是正确,而是另一个错误。如果我们足够勇敢,就应该停止为过去的错误寻找意义,不被过去的错误绑架,不去美化莫须有的禁令成效。
有一种错误的战争,叫做“我们的孩子不能白白牺牲”,因为前面已经有战士牺牲了,所以不管战争有没有意义,也得继续打下去;有一种错误的政策,叫做“我们的努力不能白白浪费”,因为已经付出了太多的努力,所以哪怕政策是错误的,也得继续坚持。
回到限塑令的话题,很多媒体都在建言献策如何更好地落实限塑令,即便他们心知肚明,根本不可能落实好。殊不知,任何一项禁令,落实起来都要成本,既会影响具体的经济行为,还要养一批落实机构。既然已经花了9年时间来证明禁令无效,为何不能就此承认错误,并且干脆废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