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此寻常事,为教倘可鉴。
所贵乎教者,自力之锻炼。
这里,对语文教师提出了“自力之锻炼”的要求。学生是向教师来学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教的资本、有教的资格。这就是自己掌握者值得学生学的本领。这就是“自力”。
那么,“自力”从哪里来呢?当从“学”中来。不要以为自己在学校是老师,就有这个“自力”,也不要以为多上了几年学,就有这个“自力”。为什么时常不能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时常觉得论文那么难写?事实证明,我还没有足够强大能力来应对学生所有的挑战。现在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已经高于我自己的实际水平。 能教的和学生需要的不相符,这就是供需矛盾。供不应求,学生提问已经使我们丧失了做教师的资格。如果学生有选择教师的权利,如果初中阶段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也实行走班上课的话,我能保证有学生听自己的课吗?想想就打心里冒出无限的惶恐来。
我们总说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可以不给学生讲这个内容,就不学这个内容。换句话说,学生接受起来困难,不是教师不学的理由,更不能成为教师不上进的借口。如果这样,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动辄以学生接受困难为借口,拒绝引进新知识,学习新知识,不是科学的态度。那么,我就该坐下来,多看几本书,多向几位名家请教,多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多试一试,积极想办法试试,再用实践去检验。这才是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