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420年~589年)
东西魏对峙
公元534年,东魏建立,公元535年,西魏建立。东魏与西魏表面上是由拓跋氏的后裔继承,实际上分别由权臣高欢与宇文泰掌控。数年后,高欢与宇文泰后人分别篡夺政权,建立了北齐与北周,形成了北齐与北周对峙。
东魏与西魏以沿着山西,陕西的黄河为边界。初期东魏继承了较多北魏国力,在军事上,经济,文化上均胜于西魏;后来东魏多次进攻西魏失利,双方差距缩小,对峙局面形成。
高欢控制的东魏,由鲜卑化的六镇流民与河北世族组成,高欢是鲜卑化的汉人,在政治上倾向于亲密鲜卑族。后来北齐皇帝也保持着鲜卑族的习俗,提倡说鲜卑语言,习鲜卑武艺。高欢用人唯才,使朝中名臣大多成为其党羽,所以后来成功篡位。但高欢战术上不及宇文泰,三次战役皆败。
公元536年,高欢率窦泰等,往西征讨西魏,窦泰军于潼关大败,次年,高欢趁关中饥荒,率军再次伐西魏,在沙苑之役再败给军力不多的宇文泰,从此,东西魏分裂局面已定,两方主战场转向河东地区。
公元538年,东西魏于河桥大战,双方互有胜负。
公元543年,东西魏邙山大战,双方战事十分激烈,攻防互相交错。
公元546年,高欢率十万大军西征,于玉璧城受西魏将领韦孝宽所阻,东魏死伤七万余人,无法攻克玉璧,高欢只好退兵,次年,高欢病死于晋阳,长子高澄继承高欢之位。
高澄对外驱逐叛将候景,巩固疆土,对内加强高氏政权,积极准备篡夺东魏政权,不久突然遇刺而死。
高欢次子高洋,继承高氏权位,于550年,废除并杀死东魏皇帝,并屠杀东魏皇室,东魏灭亡。高洋建立北齐改元为天宝,史称北齐文宣帝。
宇文泰控制的西魏,在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等将领的协助下,成功的抵抗东魏的多次进攻,得以巩固西魏的局势。这时,西魏的经济,文化等方面不如东魏与南朝梁。宇文泰用人唯贤,用苏绰等人改革官制,调和胡人与汉人的矛盾,建立关中本位,使胡人将领与汉将领同心协力。又设置府兵制,用来招幕职业军人,推崇尚武精神。宇文泰代表的军事集团,暗中支持胡人汉化。汉族文化是华夏的正统文化。同时,苏绰等提出采用古代周朝的六官制度,为天,地,春,夏,秋,冬官。西魏国力逐渐强盛。这些也影响了后面隋唐的政治制度与集团分布。
宇文泰趁着南朝梁在侯景之乱时内斗时期,攻克蜀地与江陵,并建立西梁魅儡国。556年,宇文泰去世,侄子宇文护专断西魏政权。次年,宇文护废除西魏恭帝,立国号为周,并立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为北周孝闵帝,西魏灭亡。
北周与北齐对峙
北齐继承了东魏版图,文宣帝先后击败库莫溪,契丹,柔然,山胡等族,并攻取南朝梁的淮南地区。北齐的农业,盐铁,瓷器等十分发达。继续用均田制,使北齐的国力在初期,胜过北周与南朝陈。文宣帝后期,为了维护鲜卑贵族,屠杀汉人世族,并加重对人民的压迫,使北齐国势衰落。
齐宣帝死后,齐废帝继位,叔叔高演辅政。不久,高演杀帝夺位,为孝昭帝。孝昭帝在位期间,北齐国力有所复元,并击败库莫奚。两年后,孝昭帝去世,弟长广王高湛继位,为北齐武成帝。武成帝昏庸好色,北齐国力不断衰落。不久,武成帝死,后主高纬继位,高纬也十分昏庸好色,后来北齐被南朝陈攻取淮南。公元577年,北周攻灭北齐。
北周继承西魏版图,政权由宇文护掌控。北周孝闵帝有意联合赵贵,独孤信等推翻宇文护,事情败露,赵贵,独孤信等先后被杀。不久,孝闵帝被废除,次年被杀。宇文护改立宇文流为帝,为周明帝。公元560年,宇文护毒死周明帝,改立宇文邕,为周武帝。周武帝韬光养晦,十二年后杀死宇文护,亲掌朝政。
周武帝亲政后,奉行维护地主阶级利益,以儒家思想为武器,摒弃鲜卑族的落后习俗,并培养大量儒家思想的人才,做为政权的支撑。周武帝又不熂吸纳汉人为兵源,使汉族与鲜卑族的将士们协调作战。
周武帝抑制佛教,亲和突厥与南朝陈,北周国力不断强盛。
公元577年,北周武帝东征混乱的北齐,次年攻克邺城,北齐灭亡。不久,关东世族李德林等纷纷归附北周,北周气势浩大。不久,周武帝南征陈国,不久病死,北周发生内乱,伐陈作罢。
杨坚是北周十二大将军杨忠之子,是太子宇文宝岳父。公元578年,周武帝去世后,太子宇文宝继位,为周宣帝。周宣帝荒淫昏庸,迷信佛道二教,杀宗室功臣宇文宪等,撤去诸王。杨坚趁机集结文武诸臣,形成了强大的政治集团。
周宣帝死后,子宇文阐即位,为周静帝,杨坚开始专断周政。司马消难,王谦等不满杨坚专权,起兵讨伐杨坚,杨坚用李德林计谋,平定叛乱。
公元581年,杨坚取代周为帝,改国号为大隋,北周灭亡。同年,杨坚废除西梁后主萧琮,西梁灭亡。公元588年,隋文帝发动灭陈大战。以杨广,杨素为帅,次年攻取陈国建康,南朝陈灭亡,中国南北朝分裂时期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