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
在开始动笔之前,我已经在脑海中构思多时了,但迟迟没有开始的动机。直到今天,人们仍在不厌其烦地推送各种疫情消息,甚至出现大批人员徒步逃离疫区。这些林林总总的事情,使我愤懑,怀着激愤的心情开始写这篇文章。
躺平是什么?
躺平这个词的本意是完全中性的,但是在今天人们已经放弃了他的原意,而更愿意使用它被赋予的新的引申意义。在汉语中,词义的来源很多,包括翻译的、民间的、音译的、引申的等,但这些比较传统。这些活动通常都是各类专业领域的人员所参与的,所以通常都能找到准确的定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汉语引来一个广大的词库来源,那就是互联网社区。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上网。这是一个巨大的精神交流平台,蕴含着非凡的能量。其中,最显著的莫过于信息的传递。一条被关注的新闻,可以在几个小时内传遍整个互联网,可以被每一个人读取;这个速度经常超出政府的管控之外。正是这个特征,使得互联网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舆论场,不客气地讲,这个舆论场还影响着政府决策。
创新或者想要与众不同地冲动是互联网的传统,早在第一代网民开始睁眼看世界时就开始了;从生僻字、火星文开始一直到今天的yyds。那个时代,网络还是小众的,我相信那时候人们也创造了不少新词汇,但缺乏广泛的认同和传播基础,因此今天少有人知、少有人用了。比如“陡峭”、“猖狂”,在当今的汉语中它们仍然被当作原意使用;而像“弓虽”这样把汉字拆开的方法也鲜有人用了。最主要的原因是,使用它们的人只是为了一时新鲜。这和当今的互联网是不一样的,人们创造、使用新词汇或者给词汇赋予新的意义通常都是出于各种各样的文化目的、是用于方便交流的,而不再以求新鲜为目的。比如“砖家”、“叫兽”、“五毛”等都是用于达到讽刺的文化目的;又如“大神”、“极客”、“达人”等都是形容在某一领域出类拔萃的人;还有随着互联网发展而过时、但特别形象的词汇,如论坛时代的“楼主”、“盖楼”、“沙发”等,非常有意思。躺平这个词就是在当今互联网文化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的文化认可度之高是前所未有的,甚至出现在政府文件中。这种前所未有的认同感究竟是怎么来的?我们还得一点点去寻根刨底。
人们给予躺平的新意义是以消极的态度应对生活或者工作,它的反义很显然是“奋斗”,近义词可以是另一些网络词汇,如“佛系”、“摆烂”等。细考来历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只有在它流行的年代研究它才有意义。过去人们也创造了不少词,但是它们没有流行起来,如果有一天突然流行了,那研究它的来源还有意义吗?很多我们觉得是新的词汇,实际上可能早已被人使用过了。我们更加关注的是,这个词流行的年代。能在一个时代流行,这说明了在这个时代一定有广大使用群体、并且都认同它所代表的文化含义。
躺平流行的时代
在躺平这个词汇被我们广泛使用之前,就已经有了秉承躺平这个思想的群体;比如“啃老”。我们之前也介绍过了一些躺平的近义词,为什么只有躺平流行起来?这显然不是躺平者自己的原因。那是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吗?我不认为有人具有这种能量。最直观的推测就是,躺平这个词十分地形象。就好像进了手术室一样,平躺在手术床,之后,万事不由得你做主,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从这个方面引申,躺平这个词本身似乎就含有消极应对地意思,使用起来毫无挂碍。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经济情况改善、文化素质提高、精神追求改变,含贬义的词很容易伤害到他们,而躺平这个词,在物理上是中性的,甚至它的新含义我们也不能说含贬义。综合这两点,躺平这个词就能够被广泛地接受,传播起来毫无阻碍。反观“佛系”,它跟宗教有关系,粘上了就容易说不清楚,被人攻讦;而“摆烂”、“啃老”,就算不明白含义,望文生义一下,也知道不是什么好话。所以任何媒体人都可以放心大胆地使用躺平这个词,包括官媒。从客观上看,社会上确实存在躺平现象,人们关注到这个问题,需要一个词汇来指代、需要空间来讨论,文化上又不太接受一个含贬义的词汇,而躺平正好赶上了这个风口,于是被整个文化圈所接受也就不奇怪了。
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躺平这个词之所以能流行,是因为人们关注这个社会问题而产生的文化需求。从反面说,如果人们不关注这个社会现象,那躺平该词也很难流行起来。所以,重点就是人们开始关注、思考躺平这个社会现象。几千年了,为什么这个现象在当代社会才会引起关注呢?朴素地想,这跟工业化进程是分不开的。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们连吃饱饭都困难,躺平几乎等同于寻死。而居于上层的人想来也不会认为他们是躺平,我说的是某些皇帝,请不要对号入座。究竟是不是这样,我们还需要接着调查,看看在世界其它主要经济体中,是否也存在相同的现象。
国外的躺平现象
我是一个80后,出生于农村,消息是十分闭塞的。从高中开始,才逐步从杂志上了解到,这个世界原是由100多个不同的国家组成的;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叫美国。同时,我还了解到,美国有一个群体,被称为“垮掉”的一代。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种文化潮流,据说信奉该流派的人以消极态度对抗生活,不思进取,只知道吸食毒品、男欢女爱。至于什么造成了该现象?一种束流说法是,美国在二战中大发战争横财,战后出生的美国人,在优渥的生活条件下长大,不了解先辈的奋斗,也不了解什么是苦难。他们失去了理想,等待他们的也只有堕落了。
从二战后美国就一直是世界第一强国,是全方位的强。就在我们连饭都吃不上的年代,他们的超市在倒掉做出来还不到一天的面包。我小时候,一年到头可能就吃两三回肉;他们却可以每星期都吃牛排。到了现在,我在城市里连一个蜗居也买不起;据说他们几十年前就标配了房子、车子、孩子,一个工人就可以养得起。我听说他们在车库里折腾电脑的时候,我连电脑是什么样子的都不知道。我还听说他们的社会福利也不错。我没有去过美国,但无论从哪方面看,在美国相当一部分人具备躺平的条件。我不无恶心地想,在美国就算什么也不做,靠翻垃圾桶也许就能过上温饱的生活。对于一心想要躺平的人来说,饿不死也许就是底限。
躺平在英文中也有意义相近的词汇,叫做“quiet quiting”,根据Investopedia上的解释,倒更像是“摸鱼”。这个还没有退出主流社会,很难跟我们直观印象中的躺平对应起来。与美国不同的是,英国人没有quiet quiting,他们干脆不工作、不接受教育、也不接受培训,被称为尼特(NEET--Not in Education, in Employment or in Training)族。
日本有“平成废宅”,大约就是日本的90后。日本的经济总量一度达到世界第二,但在90年代去房地产泡沫后,据说年轻人的理想破灭了。他们不再奋斗,而是主动进入低欲望模式,而日本的高福利社会又给了他们基本保障,更使得这种情况雪上加霜。据说他们连家门也不出,无怪乎被称为“废宅”。但这种称呼毕竟是含贬义的,因此这个词不可能流行在文化圈中。如今的日本,出现一个叫做“蛰居族”的群体,据说有100多万人,也是以低欲望的状态生;可以被认为是当代日本躺平者的主流吧。类似日本,韩国也存在叫做“抛弃世代”的群体。而我国台湾的类似群体据说叫做“小确幸”。
躺平的意义
我们很少能听到来自欠发达国家的青年躺平的,为什么呢?通过分析,我们很清楚,躺平是一种态度,态度都是主观选择的。因为缺乏经济来源、或者其它问题等原因而被迫地进入低欲望状态,我们不能称之为躺平。比如说流浪者,据我所知大部分都不是主动要过这种生活的。流浪是一种生活方式,也不能被叫做躺平。比如有的流浪者,通过收集废旧物品换取生活所需,这怎么能被称为躺平呢。所以躺平只能出现在发达且福利高的工业社会里。
印度独立斗争期间,圣雄甘地曾经发起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如今看来,这种运动和躺平十分神似;它们都是采用了消极的态度来应对挑战。不合作也是一种对抗,当不合作的人达到一定规模,就可以起到革命的作用。现在在各个国家发生的躺平现象,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不合作,是一种针对社会运行模式或者社会现状的无声反抗。有的人或许喜欢躺平状态下的低欲望生活,但这种寄生式的生活方式,对于那些仍然积极参与社会生产的人来说,十分不公平。
美国有一个十分厉害的企业家,名叫马斯克。这人几乎就不知道什么叫放弃,推动电动汽车、开发可回收火箭,这是原始创始人都做不成功的事情。而有的企业家,在面对一次背叛或者失败后,就选择了自我了断。这是极其鲜明的对比,也说明了一个人类社会中显而易见的问题。那就是任何人承受压力的能力差异是什么巨大的,是生与死的差距。选择躺平的人群,很显然是承受压力较差的一类人。他们很容易放弃,也代表了他们很难自发地完成革命,除非出现一个甘地式地领袖,但这个领袖绝对是躺平派的最大敌人。
躺平者注定是边缘的,他们的性格和行为都不足以对这个社会形成挑战。
一点思考
我们注意到,选择躺平的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这是个需要十分注意的问题。一方面,青年们了解社会增多,发现了一部分社会真相(例如阶级固化),对这个社会失去了信心;另一方面,社会对青年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压力过大,导致了他们退缩。社会需要向前发展,只有无穷地压榨年轻人才能取得动力。比如,中国企业流行的996、35辞退、优化就是典型。但是,我们还发现,躺平者是少数的。为什么就算在高福利的社会,也不是大部分人选择躺平呢?
人类是很复杂的动物,复杂在他们具有理性的同时还具有感性。比如,求生是理性,但是杀身成仁的英雄层出不穷。比如,理性要我们好好休息,但用爱发电的人也遍布网络。人类消灭了天花,但达成一些国际合作则千难万难。明明双方利好的事情,偏偏有人就偏执的要搞禁运。一个小孩得了白喉,另一个男人不远千里,驾着雪橇,飞驰21天送疫苗不求回报。《可怕的科学》这部儿童读物中,曾给出一个感性的结论,因为人类有爱、有奉献的精神,所以人类是不会灭绝的。我不是马斯洛的粉,他那套需求层次理论对我也没有吸引力;因为反例十分多。即使按照他这套理论,大多数人也会是社会产生的参与者,而不是躺平的。或者极限地想,每个人都是极度自私地,都是躺平的,那也要解决食物问题,只要这个问题存在,社会生产就会进行。
现在我们出现了躺平这个热词,这是一件令人高兴地事情。第一,人们理性地、互相尊重地在看待这个问题;第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相当高度,一部分人可以完全脱离生产。但是我们也有所忧虑。躺平是一种主动选择,这种态度会打击大范围年轻人的积极性。躺平的人需要吸血,不论从哪里吸血,这都是在消耗社会的存量财富。这严重打击了我们建立高福利社会的信心,是对未来的透支。所以“建立高福利社会,会造成养懒汉”的说法才会甚嚣尘上。国外在提高社会福利的政策上的公投不通过,说明人民也很清楚地意识到,福利最终是需要所有人掏钱的,不能无限度提高。
最后,我不反对躺平者,所有人都有权力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我反对躺平的态度,以及传播这种态度的人,这与我息息相关。毕竟,我希望我老了,这个社会还在发展,我能够领到足够的养老金,安度晚年。
最后
简书是一个保守的、安全的平台,所以很多话是没法说的。很多激愤的话说出来,是没有意义的,输出情绪不是一个好作者。因此这个标题就不能叫论躺平了,就随便起个名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