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偶然浏览,一位简友给我写的某篇文章的评论,他问我:是否愿意过梵高那般的一生?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五分钟,是深刻还是缄默,似乎都无法表达我的心情。我尊重这个问题,却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带着形式主义的固执。
我为何要和梵高类比呢?人生的高度无非就是于鳞次栉比中高山仰止,究竟有谁参透了成功的密码?带着大无畏的自信,利落的下个结论,梵高就是一个天生的画家,我只能选择他那般的追求方式,才配得有没有天生的作家这一问么?
年轻的时候,带着一腔反骨,喜欢质疑这个世界。沉淀了几番过后,回头一望,那些汹涌澎湃的不甘,也是记忆中最鲜活纯粹的波浪。我也始终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自信人生二百年,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我们可以借鉴任何伟人的追求,却不能被他们的理念局限于某个边框,否则你只能成为复制品,而不是带着独特性的艺术品。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谁答呢?只能自己回答。很可惜,究其一生,我们都跳脱不了思想的潮流,因为它一直在演进和发展,那么究竟是风动?还是幡动,不过是心动罢了。
哲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吃饱之后谈的可以是哲学,饥饿之时也可以谈论哲学。人是万物之灵,无论什么样的生活境遇,都不能阻止思想的广博,若是一个人的思想轻易的就被一碗饭控制住,遑论无情的岁月变迁你的思维模式呢?
我写文章的时候,喜欢追求兴之所至,我始终认为,有感而发是写作最好的状态。不用绞尽脑汁的苦熬措辞,不用再三思索的无奈拼凑,轻松的表达感官思维,和真我一起同这个世界交流,抒发本源的疑问。
其实,我有时候真的就在想,谁的人生堪论一问?但是,若连这一问的权利都被加上了一个约定俗成的门槛,这不是灵活的求知,这是无情且残忍的对于人性的泯灭!
这两天,正赶上我的偶像毛泽东的诞辰,我把介绍他生平事迹的书又拿出来读了一遍,感慨良多,若是最和现实接轨的一条,那便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人生的道理太多了,而我们这短暂且漫长的一生,最后最受用的,不过还是那些从现实中出发的箴言。有时高大上的谈论,往往不如脚踏实地的实践过后的一点质疑,因为那些由自身的经历出发,用挫折和血肉长出来的胸怀和报负,是任何人都无法夺走的自信,也是牢牢扎根理想热土的根,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俯仰之间,我只愿意对于那些诚恳的陈迹负责。所以,我在此坦坦荡荡的写道:我不想过梵高那般的一生,因为,我更愿意成为更好的自己,不盲目漂移,随心出发,敢质问,敢求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