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一整天的时间读完伍尔夫的《到灯塔去》,这对我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用整整十个小时读完一本仅有256页的书!意识流东摘西录的手法给我的阅读造成了障碍,但也确实让我佩服起伍尔夫这位作家,尤其在视角切换方面做得及其顺畅。
实际上,读意识流小说是很累人的,因为人物思绪的流动和跳脱,让人没办法很好的梳理出人物所表达的内容,再加上视角的不断切换,就会造成很多的反复阅读,当然,这也是意识流手法最开始想要达到的目的——造成阅读困难。
个人以为意识流手法是一种深度挖掘的手法,不是让思绪发散出枝干,长成参天大树,而是有导向性的发散,而絮絮叨叨到最后,其实还是为了当初发芽的那颗种子。毕竟小说本身是有主题的,有想要表达的含义,而不是真正的漫无目的,当然,除非这位作者已经是饱受赞誉是一位大家。(不得不说,人类是最会给自己加戏、贴标签和过度解读的物种了,毕竟只有我们才拥有“意识”。)
在阅读外文小说的时候,我自己会产生一种奇异的现象——可以感受到书中人物的情感,但难以达到那样涕泗横流的深度,我称它为“冷酷共情”。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其实很大一部分东方人都难以接受西方人那样丰沛又直白、丝毫不加掩饰的感情,能基于了解上理解是一回事儿,而感同身受又是另外的一个层面了。
比如莉丽对拉姆齐夫人的崇拜与爱,以至于让她想要跪拜、一次又一次的呼唤拉姆齐夫人的名字,这点我可做到字面上的理解:昂,原来莉丽对拉姆齐夫人抱有如此之热烈的敬意(虽然最后被时间冲淡了),但却没办法体会到她的感受,以至于产生了某种好奇——这种被一个人完全折服的感受到底是如何的呢?
总之,到现在我还没有这样的幸运能够体验,也正因如此,更深的情感体验成为了我创作路上的一种瓶颈,尤其在这样一个使用崇拜理性的时代,感性的生存余地就更加窄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