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给了对方心理认知和选择上的充分主动权。因为在沟通中突如其来的直接有可能会在情感上击溃对方,而情感一旦崩溃了,所有的内容都会白费。
预期管理包含三个步骤:
第一步,奠定基调。
很多人说话时经常会有这样一句开场白:“我这个人比较直,要说了什么您别介意。”这其实就奠定了一个沟通的基调。“你最近怎么胖了?”“你这事儿做得不地道。”“你穿这件衣服真难看!”……性格直爽的人总是有什么说什么,这些话很容易在没有奠定基调的情况下冒犯他人。如果我们做好了预期管理,沟通者就会提前让对方明白自己的语言来自性格而非恶意,并提醒对方不要把一些因为耿直而脱口而出的话放在心上。
第二步,把决定权交给对方。
许多人可能都痛恨一句话:“有句话,我不知当讲不当讲。”因为跟在这句话后面的内容多半都是不当讲的。不得不说,虽然这句话令人讨厌,但是“当讲不当讲”这个表达确实是一种预期管理,作为选择方是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的。如果是我遇到这个问题,我就会回答:“你想讲就讲,不想讲就算了,但是请你想清楚再讲。”
我的回答也给了对方选择的权利,我希望对方能够重新权衡自己接下来要说的话的分量。我已经把状态调整到真诚的频道,而对方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决定。
第三步,让对方做好准备。
很多时候,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会对问题进行标记,“接下来问的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尖锐”。新闻学的主流观念会认为这句话不准确,因为一场好的访问是不可以让被采访者预知接下来问题的属性的,这样会让对方产生防备心理。但放到沟通的场景中,这样的提醒恰恰是一种良好的预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