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舍读论语 之
《论语•子路篇》13•6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注释】
(1)正:端正,无差错。(又:南怀瑾解读正字包括的意义很多,如思想的纯正,行为的中正等)
(2)令:命令,教令。
(3)行:推行,施行。
【译文】
孔子说:“为政者品行端正,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按他的要求去做,如果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听从。”
【个人解读】
本章语言朴素直白,名句影响广远,甚至于我觉得都不用释译。关于“正”的表述,《论语》中屡次出现,如《颜渊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很明显这都是孔夫子对为政者的忠告:“正人必先正已”。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迥异,与西方的权力制衡思想也大不相同。儒家的政治学说,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政治,是以道德为基础的。孔子讲为政的道理,非常注重当政者自身的德行教化,特别强调当政者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有圣人之德。孔子曾对季康子说:“当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只要风吹草上,草必然随风倒伏”(《论语·颜渊》),世道人心,上行下效,这关键是看你说什么,提倡什么,做什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孔子始终认为当政者个人的修养非常重要,毕竟任何一种制度,到底还是人为的。
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唯有修身,才能治人。这种学说,虽然与现代政治学理念不太符合,但在政治治理与廉政教育方面,或者在现代管理学中仍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综观古今中外,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何时何地,以身作则必定是当好领导必备的条件之一。其实这种学说在人际交往和家风传承方面的运用也很广泛,记得在我们兄弟仨人的成长过程中,身为教师的父亲经常教导我们说:“不管如何,做好自己,啥时候都要以正为正”,虽然是朔县方言的表述,但朴素的道理蕴含其中,要求我们始终走正道、行正义,也给自己的孩子做表率、树榜样。至今细细品味,总觉受益匪浅。
《论语》为什么能成为千年流传的经典,为什么能成为宋代名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法宝?因为真正伟大的思想决不会只适用于一时一地或一人,它们总是具有普遍的意义,孔夫子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世大道,处处闪烁出智慧的光芒,能使我们每一个人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我想这也是我们学习《论语》的意义所在。
本期整理人: 李胜春
2020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