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家韩愈所著《荐士》一文中“上言愧无路,日夜惟心祷。鹤翎不天生,变化在啄菢。”有一“菢”字,此字读音为bào,意为禽鸟孵卵。鲁西南方言口语也将禽鸟孵卵称为“菢”,如“恁婶子,菢小鸡的来啦,恁还不快去当街(大街),抱几个小鸡来养啊,要记着啦,母鸡的腚是圆溜溜嘞,公鸡的腚是有点尖”。
明代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卷四一·牧养·六畜》中有“养鸡不菢法:母鸡下卵时,日逐食内夹以麻子喂之,则常生卵不菢”的说法,更给出以前的人如何让鸡光嬎蛋,不菢蛋的方法。《康熙字典》给“菢”字解释更全,其中【唐韻】薄報切,音暴。【直音】覆也。【集韻】鳥伏卵也。【韻會】或作苞。从这可看出,“菢”口语说法是个雅言。譬如,在当地人训斥他人懒床的时候,比较好说“还不起来,赖在床上菢窝呢”,“俺到是想菢窝,咱没有嬎蛋的功能啊”,“吆!还怪有理嘞~~”--欻!一只拖鞋底飞过来啦。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年春天,买鸡苗养绝对是当时农村农家主妇的一件大事。为了能够多挑选几只母的鸡苗养,当时还流传一个辨别鸡苗公母的顺口溜--头大脚高常是公,头小脚短常为母;母鸡屙屎向后蹲,公鸡排粪不费劲;母鸡走路呈直线,公鸡走路两边移;用手轻摸鸡腚腄,母圆公尖无须疑;抓住鸡脚倒提起,头部朝下是母鸡......如果买小鸡自己拿不准,还会央求有经验的邻居帮助挑选。
也有的人家,为了省去买鸡苗子的钱,也会自己菢小鸡。如何菢小鸡,现在想起来,只有一点模糊印象了,先挑选公鸡、母鸡交配后嬎的蛋,在草床上铺好麦秸,将鸡蛋放到麦秸上,上面再覆盖上破盖体(被子)或者破棉花套子,菢多长时间,实在是想不起来,不说也吧。
通过菢小鸡、买鸡苗这个环节,可以想像四十年前的鲁西南农村确实不富裕,为了生计,家庭主妇们也是煞费心机。如今,经济发展了,菢小鸡也改成“孵化室”了,想菢也菢不成了,不过,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