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传习录》上045
【原文】
澄问“操存舍亡”章。
曰:“‘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此虽就常人心说,学者亦须是知得心之本体亦元是如此,则操存功夫始没病痛。不可便谓出为亡,入为存。”
“若论本体,元是无出无入的。若论出入,则其思虑运用是出。然主宰常昭昭在此,何出之有?既无所出,何入之有?程子所谓‘腔子’,亦只是天理而已。虽终日应酬而不出天理,即是在腔子里。若出天理,斯谓之放,斯谓之亡。”
又曰:“出入亦只是动静,动静无端,岂有乡邪?”
【导读】
1、“操存舍亡”出自《孟子·告子上》,是接着前面的“夜气”来说的,要把那善心操持、保存住。
2、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操,是操持,持守。舍,是放弃。
3、孔子说:“抓住它,就存在;放弃它,就亡失。出出进进没有一定时候,也不知道它何去何从。”这就是在说人心的安住。
4、朱子注解说:“心之神明不测,得失容易,而保守甚难,所以不可顷刻失其养。学者当无时不用其力,使神清气定,让这心时常保持在清晨善念充满的状态,则其心常存,不管处理什么问题,都能以仁义处之。”
朱子又说:“我的老师曾经教导我:‘人哪,未尝没有理义之心,只要你持守住它,它就在。'”
5、结合孟子的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抓住那心的善端,它就存在,扩充它,放大它,就是仁义礼智信。放弃了那心的善端,这善端善念就亡失了,就走向恶。这善恶之心,欲念和克制,喜怒哀乐的情绪,在心里出出进进,也没什么规律,所以要戒慎恐惧,时刻警醒,克己复礼,困知勉行。
【译文】
陆澄向先生请教《孟子》里“操存舍亡”那一章。
先生说:“善心的出和入没有规律,不知道它朝那个方向走。”这虽然是对普通人的心而言,但修习者也应该知道,心的本体,原本如此,保存的功夫才不会有毛病。不能随便说,出就为亡失,入就为操存。若论心之本体,是无出无入的;如果要说出入,则思虑的运用就是出,而人的主宰还是昭昭在心里,那有什么出?既然没有出,那又哪有入呢?”
“程颐说‘心要在腔子里’,这‘腔子’,不是胸腔,也只是天理而已。每天应事接物待人,都不出天理,就是心在腔子里操存着,离开了天理,就是放纵亡失,就是放出去了心。”
先生又说:“本心的离开或回来,也只是运动和静止而已,动静无常,哪有什么方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