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自己20多年的思考习惯,还有说服习惯,以前接触到的说服方式,很多都是一种模板,就是有一个人说了很多,而自己也习惯这样的说服方式。但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自己按照这样的方式去说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这是一件很值得商榷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呢?
自己作为传统教育下,还有以前被告诫的时候,都是对方说了很多,一大堆话。慢慢的自己也习惯了也能接受(但值得思考的是)在自己听的过程中有一些共同点,有些话是对自己有利的,让自己产生了很强的共鸣,或者是在用自己感觉很舒服的方式去说的。而在整个沟通过程中是存在一些限制的和不对等的。并且对方在束缚的过程中,可以说自己所经历的一些事情或许比较多,也能去说到了自己所没有注意的细节。让我以为在错误过程中需要掌握足够多的道理,知识点,用大量的道理和知识点去堆,让对方感觉你很厉害,从而让对方去听你的。
但结果呢,很多时候反馈都不太好,当然有一些会听你的,但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人就算你说的全部正确,但对方就是不听你的,这是为什么呢?——后来自己有看家庭电视剧,发现一种现象,就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啊,就算那个妈妈说的做的全部对,但还是不听你的, 还有发现一种现象:很多妈妈去说的过程中,她并不知道事情的全部信息,在自己片面的信息中得到结论后就开始长篇大论,做一些看似很正确的事,说一些看似很有道理的话,最后的结果肯定不太好。变成了说的全对,反而这个家不安宁,这是为什么呢?——变成一种现象,家里每个人都是对的,但是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发现说服的结果就是要让对方去认输、去认同自己的,最后这个关系、这个家的氛围变得很差。
而说服的目的:是不是是希望对方和自己变得更好吗?才会说一些感觉对对方有帮助,有需要的内容给对方,希望对方去做,那为什么会闹到现在这种结局呢?这是因为啊,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自己是对的,每个人都不希望被认为是不好的,哪怕自己真的做错了,也希望对方认为自己大部分是好的。
当对方感觉自己不对的时候,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会去攻击,最后再说一些道理,对方并不买账,反而会用一些别的语言去攻击你,进而保护自己。这是与人的心理动机有关,人都不是理智的,感性才是人的本质,理智是在为情感服务的,当认为你是对的好的。是你所选择的,就会想出各种道理、各种想法去支撑你所认为的那些观点。去找足够的理由去支持你的想法,哪怕你认为有时候有点莫名其妙甚至不对的时候,也会去调动一些不可思议的道理,也会支持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想法。所以说在与人沟通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对方的情绪,是很难沟通成功的,这或许是人的认知偏见吧,但很难有人能例外。
而说服呢,就是你想让对方去做什么事如果做的呢:让对方去想到什么事情,变得积极正面的,这样对方就会去说服自己。而你呢,就是需要找到你们之间共同有用的东西,或者对方想要的那一些东西。但对方不会直接告诉你他想要的是什么啊,这就需要你花费时间花费大脑细胞去思考,用思考会比较难受,还是要面对一些不确定性。所以就需要花费心思,其实整个过程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比较痛苦的,我说一些道理,去说服对方,反而会让自己的大脑感觉到轻松,所以呢,我以前也选择的是后者。逃避痛苦是一个非常正常的选择,但是我们想要的是舒服嘛?还是想要我们想要的结果呢!是的,一个好的结果才是我们想要的,所以这个过程注定是让人感受到一些不舒服的,如果能坚持下来取得好的,结果是比较好的话,那会进入一个正的循环,进而提高自己,但很多时候有太多不确定性了。
就像电视剧《小欢喜》当中,真正的沟通与说服是需要花费很多心力的,看看那几个关系处理比较好的家长吧!他们在与孩子说服过程中所面对的困难和所经历的阻碍都是很多的。而真正的说服过程:是在你让我感受到我很好,选择到你的方案,我会变得更好的时候,我才会听你的。其实啊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利益对比,都想着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好的感受。当对方感觉到正确并且又对他很有好处的时候,自然会选择你的方案。如果这个过程中感受不到对他的帮助,对他带来的好处和对他带来的积极的情绪价值的话,那整个过程是比较困难的,还有光说“道理”是好的,也是对他有用的,但是不能给他带来积极的情绪价值,所以在光说道理的时候就很难让对方采取一种行动,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用故事进行包装。——用故事去讲道理,是想提高说服别人能力的我们——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