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学术圈接二连三被曝出“大型车祸现场”,网友大呼“堪比娱乐圈”!
先是中文核心期刊《冰川冻土》被爆出“谀师论文”,大篇幅阐述了“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再是核心期刊《银行家》杂志开设“父子集”专栏,收录并刊发该主编及其儿子王某10岁时的散文。
紧接着,新京报爆出知网上有大量以“原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当代著名教育家--张楚廷”为研究对象的硕博论文,且其还是指导老师、答辩委员,其公正性又不得不引人质疑。
若稍微梳理一下这三件事件,不难发现:无论是谀师论文、刊儿子散文,还是研究校长本人,这类乱象的“始作俑者”之一大都指向“把关人”。
主编是把关者之一,指导老师或答辩委员,同样也是把关者之一。 而每一部期刊的把关人不止一人,还有副主编等审核人员,相信能辨别出“谀师文”等不符定位的文章并进行“截胡”,或退稿、或撤稿,但如今偏偏就出现了目前所看到的“笑话”。
这些事件无不向大众传达一个信号:期刊把关制度有缺陷、权力膨胀,学术圈是时候整顿了! 把关者审核不严时,便会有人钻空子;把关权力膨胀时,便会有人搞一言堂,以权谋私、公器私用,美曰其名“举贤不避亲”,却忘了这句名言的成立条件——其亲人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才能。
科研、学术,从来都是严肃的、具有公共性的。近几年来,国家愈加重视科研并给予鼓励、支持和“放权”,也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
一篇论文在刊登之前,可谓之为“私事”,但当公开刊登时,其不再仅仅是私物,其公共属性更强,能指导人们生产和生活,进而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这对当下的我国来说,科研的价值、学术的价值不可估量,同样也不可儿戏。
同时,核心期刊是一种稀缺资源,能刊登一篇自己的文章在核心期刊上,是每一位真正搞科研的研究者、学生们所渴盼的。 如此种种,核心期刊须严格把关审核,既不能漏发每一篇高质量、高价值的成果,同样也不能放入不符合规范、低价值、低质量的“谀师文”、“吹捧文”,哪怕只是一篇!
而从近日的学术乱象来看,每部期刊锁被曝出的“问题文”不仅不只一篇,并且距今颇远,真乃“陈年旧作”。若不是网友发现,说不定会继续陈酿多年。
但酒是越酿越香, 而“问题文” 却是越陈越“臭”。 不仅臭了当事人长年积累的荣誉、名气,也臭了所刊登期刊的公信力,更臭了学术的严谨性、客观性、严肃性。严格来说,此类行为属 “学术腐败”,亟需调查和整顿。
相关部门不仅需要对涉事者进行撤职和调查处理,还可借此时机对期刊的审核把关制度进行调研,清理“把关不严”等坏现象,拔掉“一言堂”等旧制度,正本溯源,让膨胀的把关权“瘦身”,回归正常的轨道,还学术圈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勿让真正潜心搞科研的研究者、学生们寒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