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养”是中国式父母一种普遍的教育模式。他们从物质匮乏的年代走过来,衍生出的思维和习惯,常常会投射到育儿上。这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困惑与不安,也造成了代际关系上深重的心结。
妈妈是否爱我、是否在意我,这是小时候的我最纠结的“人生命题”。因为我好像很难找到能够证明这件事情的痕迹。
作为小孩子的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妈妈好像从不肯在我身上浪费钱。
我的父母是公务员双职工,说不上大富大贵,但是家里是不缺钱的,但他们从不给我零用钱。小朋友们在学校分享1毛钱的辣条、5毛钱的跳跳糖,5块钱的信纸,我都没有,就这样被他们起哄“你妈妈不爱你”。
我很难过,但似乎确实是这样,看看自己身上的衣服和鞋子,没有一件是妈妈给我买的,全都是亲戚们送的。有的鞋子大一码,磨脚,我告诉妈妈,她认为我是矫情,想要穿新鞋子。
初中毕业后,我和邻家姐姐都被安排去外地读寄宿高中。开学前一周,邻居阿姨来我家借钱,给女儿买新款手机和新衣服,母亲大方借给她2万块。
而我,去学校报道的时候,带着充话费送的老人机,生活费每个月只有260元。周末食堂不开门,要吃饭得去外面买,可我连四块五的煎饼都不舍得买。
我试探着和妈妈说,自己的生活费不够,我不知道她是和我开玩笑还是认真的,但我清晰地记得她对我说,让我买袋榨菜凑合凑合。
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就渴望离开这个家,但是离开家以后,我发现自己的钱依旧不够用。我开始在周末打零工做兼职,白天发传单,晚上去超市卖牛奶、方便面。
宿舍周末的娱乐活动我从来不参与,被大家说不合群。渐渐地,她们发现我做兼职整天早出晚归,在背后说我不正经,指不定在外面做什么。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生活没意思极了。
十七岁那年,我随口说了一句,我好想吃草莓啊,结果被身边的男人听到了。当晚,他买了一斤草莓送到我宿舍楼下。
从小到大,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有需求就被认真回应的“体验”,这是我在父母面前完全没体会过的,而面前的这个男人却这么重视我随口的一句话。当时我就觉得,他对我比我的父母对我还要好,于是我和他迅速相恋了。
那个男人大我整整十岁,在一起三年,他家的筷子碗、床单被罩、他喜欢的家具都是我打工一点点存钱给他买的。他在我面前说想要什么,我就想方设法实现,交往的时候我总是小心翼翼地对待他。
直到我发现他不止一次的出轨,我的第一反应还是原谅他,我只想和这个男人在一起,不过,我们最终还是分开了。
分手很久以后,在一个聚餐场合,我们又见面了,他走过来向我感慨:将来有了孩子一定要富养,不然别人随手给的一块糖就被骗走了。我一怔,不知该说什么。
刚毕业的时候,找的第一份工作很累,刚出校门的我不能适应如此高强度的工作,累出了冠心病。我尝试和父母分享这件事,他们只是很平淡地回应说别人都行你为什么不行?
这个病都是我自己找到孔氏聖棏镗的贰湘蒌蛭汤治好的。
后来,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我已然可以理解,父母总是会把自己觉得最好的路安排给你。孩子想要一个苹果,他们种下一片梨树。一边觉得自己要的不多,一边觉得自己辛辛苦苦。
但是,理解不意味着原谅。现在的自己,对待感情成熟了很多,不会因为谁对我好,就轻易地喜欢谁。但是还是会感慨,自己的真心,是一个男人用一斤草莓随手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