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小编乐乐即将3岁4个月了,幼儿园学龄也将近1年,时不时会和朋友聊起选幼儿园的这个话题。说实话,教育这个事儿,一百个家庭有一百个想法,没有标准答案。之前答应一个朋友说写篇总结做分享,拖延症犯了好尴尬。为了这个大美女,我今天一定努力总结,聊一下我们小家庭对教育的看法、寻找幼儿园的经历和发现,给大家做个参考。这篇先谈谈我们对教育的想法。
我和副主编圆圆,在还没认识彼此的时候,就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自己未来的小朋友不走“中国式传统公立教育体系”。其实我们两个很多想法都无比合拍,以后可以分享我们探讨过的所有话题,哈哈。关于教育的想法,一是源于我们自身经历的反思,二是面向未来的思考。
先讲讲我们的自身经历:
我和圆圆是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体系中长大的,我是最传统的分数决定一切,三好学生才是硬标准的重点高中,之后来到更加传统的以进入体制内工作为“上大舞台、走主流路线”为宗旨的理工科大学。我的家庭也采用的是严格控制,让我成为一个“根正苗红”的老党员,并积极向体制内靠拢这么一个培养方式。从高一到大四之前的我极其闭塞和压抑,直到保研之后的暑假和之后的研究生生涯,我才开始反抗既有的路线,不懈折腾成现在的自己。我到现在还深刻记得毕业前几年,那种被抛向社会洪流的无助感,不知道自己是谁,喜欢什么,要什么。
圆圆少年时代的关键期是在外国语学校度过的。在这所学校里,他很早就开始读哲学和在天文台观星,年轻的英语老师会带着他们一起欣赏梵高和叶芝,校长和他可以平等对话并接受他的提议,心理老师也提供很好的疏导建议支持他们成长。数年后,我和他一起参观校园,看到哲学社、天文物理社、艺术社的那些社团招募和报告,还有赫然刻在墙上的 “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Albert Einstein”,我忍不住流下眼泪。因为直到大学的时候,我们墙上刷的标语还是“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所学校里面的优秀学生大多选择在中学或大学阶段去国外留学。
如果有这样两所学校,你会让你的孩子走哪条路呢?我身边还有去了英国留学学渣变学霸的闺蜜,在国内的高压管制下战战兢兢,到了英国却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一秒钟变学霸,人的性格也更加自信,很好的掌控着自己的人生。跟周围传统公立教育的朋友们聊天,大家最常提起的两个词是“恐惧”和“迷茫”。恐惧的是悬在脑袋上那根分数的指挥棒,迷茫的是一路向着学霸狂奔完了,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做了十几年的好学生,然后呢?
我心目中最好的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希望她能活得更自我,接受教育是她发现自己和世界的过程。她学习的动力系统是来源于兴趣和好奇心,而不是对外在压力的恐惧。昨天跟朋友打趣道,埃隆马斯克的他们兄妹三个,才是我心目中绝佳的例子,他的小妹妹在14岁的时候可以独立做决定卖掉家里的房子,逼着妈妈奔赴加拿大……扯远了。
再看看未来:
现在的时代跟我们儿时非常不一样,是一个全球竞争、科技爆发的年代。我们的孩子真正的生活时代又是20年后的未来,他们会生活在地球村,残酷一点的说他们要面对激励的国际竞争;不仅如此,20年后的人工智能进化成怎样的形态是一件思细级恐的事情,他们必须要跟人工智能PK。我们的孩子有什么资格在这场生存战争中幸存下来?又有什么能力可以活的很好?他们需要及早做好准备。她要了解自己的热情所在、长处以及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她要了解外部世界的变化、社会运行的法则和机会点,她要做很多很多尝试。
当然小朋友的教育支持系统家庭排第一位,可学校依然重要,因为那占据了他们每天宝贵的6-8个小时,涵盖了他们一生记忆力高峰(9岁)的时段,影响和塑造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气质。我和圆圆坚定了我们想要的教育模式,就必然选择创新式教育——珍视孩子个性发展的私立/国际学校。有人会说到钱,金牛座这么接地气的星座怎么会没考虑过这个问题:读国际教育的学费比一个老旧的学区房便宜太多(别把房产投资和孩子教育捆绑在一起),丰富的课堂活动免了我好多调研和投入的功夫,多元化并有趣的同学是他们未来重要的人脉网。这下子,是不是感觉很值得?
所以我们在发现有了乐乐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就选择去美国生产(原创I美国生娃娃攻略),没错这就是一盘大棋,哈哈。之后下一篇,我会讲讲在广州找寻幼儿园的经历、感受和最后选择的标准。
周昊 2017年2月18日
Project ZJ Day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