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欢迎点击加入本人旗下简书会员:风清不扬,福利很多哦】
《儒林外史》写到,王冕十三四岁开始在野外自学画荷时,曾经碰到三个人野炊聊天,听他们谈及时知县是危素的学生,又谈及当时危素是刚刚退休返乡的京官,花两千两银子在城里买了房子——这价钱好象还行,王冕画个两千副花卉就能凑齐。
那三人聊天时,有段闲话颇为有趣。其中一个胖子说:他亲家也是危素门生,正在河南做知县,他准备通过女婿让亲家写一封信来,好让他自己带着信跟危素拉关系,他说危素“若肯下乡回拜,也免得这些乡户人家放了驴和猪在你我田里吃粮食”。前面起了很高的调,最后却是不让驴和猪乱跑,足可令人喷饭,似乎危素是专管驴猪的总甲——总甲相当于社区干部,第二回有个牛气冲天的夏总甲很值得围观。至于其他两人一起聊的,也无非是富贵功名,都是用来跟王冕作对比的。
这个王冕放牛听人聊天聊到危素的情节,自是为他二十多岁后时仁知县与危素的邀约留下伏笔。可惜最后时仁也没请动他,危素也没见到他。为什么呢?时仁固然不是什么好人,但危素的声名还是不错的啊——因为王冕还是有自己的想法。
那天诸暨知县时仁命翟买办召见王冕,王冕推辞说: “假如我为了事,老爷拿票子传我,我怎敢不去?如今将帖来请,原是不逼迫我的意思了,我不愿去,老爷也可以相谅。”翟买办道:“你这都说的是甚么话!票子传着倒要去,帖子请着倒不去,这不是不识抬举了?”这话啥意思?是在摆文人的谱么?差不多。
《孟子·万章下》云: “君召之役,则往役;君欲见之,则不往见之。”这跟王冕那话就是一个模子,听起来确实有点矫情,这是因为儒家有尚贤思想和贤人人格。孟子的意思是,在位者须把贤人当老师,有事相商就登门来访,不可大模大样召见;真正的贤人应当拒绝召见,“不以贤事不肖”,不以贤人身份去服侍不肖之人。 “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那绝对不行,“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这话说得跟绕口令似的,但其实不复杂。大凡想想刘备三顾茅庐、看看诸葛亮那德性,就知道在儒家知识分子眼里,诚意有多重要。想想也有道理,你不尊重我,我去了就被你使唤——读书人自尊心都很强的好吗?我又不是非要去你那里搬砖养家。
孟子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孟子·公孙丑章下》说,孟子原准备朝见齐王,一听说齐王命人召见他,他就反而不去了。这算不算对王不敬呢?孟子说不算,不把仁义之道跟王讲清楚才叫不敬呢,我如果跟他说话就只会讲仁义之道,连齐国人都没我这么敬重齐王啊。至于小说中的王冕更干脆,他以段干木、泄柳为榜样,这俩人是春秋战国时候的隐居贤士,国君亲自去见他们,一个闭门不纳,一个逾墙逃走,真的是不把领导当领导。
这里王冕说到帖子和票子。帖子相当于名签、拜帖,票子呢?回头王冕说的票子,其实类似现在法院的传票,明朝叫做“传票”或“勾票”,有时情况紧急,来不及签发正规的票子,则由官员发给“火签”替代。这个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堂上一点朱,民间千滴血”,衙役们拿着这个票子传唤拘拿平民,那多少是可以敲敲竹杠得点好处的。
《儒林外史》里,王冕非常爽快地拒绝了时知县,但占据金陵称王的吴王朱元璋登门来访时,他就客客气气“以仁义与王言”,这就符合孟子的要求了,毕竟这位领导很谦虚嘛——真是给领导干部上了一课。只不过书里又说,朱元璋自称“孤是一个粗卤汉子,今得见先生儒者气像,不觉功利之见顿消”,这孤王的孤字、还有顿消二字,用得真是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