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时装秀的时,我觉得那些模特特别酷,不仅冷漠严峻,而且还都一副生人勿近的表情,后来我知道这叫厌世脸,也叫高级脸。这种脸在芸芸众生里也只有那么几张才能让人记住。
在写作方面,近几年网络上悄悄地出现了一种“厌世书写”。
这种书写方式自启蒙起即与网络相依存的现代青年,投入职场后,以甚至低于平均线的薪资为核心向外涟漪震荡,无力于现况又无望于未来。没有好工作好收入的“青贫族”、不谙也不耐烦社交的宅男宅女,集于网络地盘,纠众成伙,自我定义为“loser”,厌世,自讽自嘲。其中有无法改变现况的无奈,有自我解嘲的幽默,有另辟蹊径调剂小日子的乐趣,也有别具改写世俗成功定义的用心。
“loser”并非这个时代所独有,厌世也常见于古典文学,正如“文学是苦闷的象征”这句老话所说,抒发心声以疗愈自我,一向是文字的当行本色。
唐代诗人白居易长吁短叹的“饱暖饥寒何足道,此身长短是空虚”,道尽历来骚人墨客的有病呻吟;而去脉络后喃喃复述一句“人生不值得活的”,感觉到底是有人懂我,便也就有了求生的能量。
所不同的是,过往“厌世书写”多半更倾向于往一己之内求索,自怜自艾,自我觉醒,但在个人主义伸张的年代,厌世不是不想活,正相反地,是想拨开世俗的网罗,活得自在自我,为了在这个提倡积极、团结拼经济的社会,检讨伪善的面目,让人们看见群体之下存在着多少委屈喘息着的个人。
清楚什么是厌世书写后,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以前写的很多“恼骚文”其实就是这种,将自己在工作,生活所受到的种种委屈和无力落满一纸后,它似有“疏肝散郁”的功效 ,第二天,我又“满血复活”地接受下一次的委屈与无力。
这样的书写,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