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大学生毕业前夕似乎总会晒出一些数据,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可如今好像也没那么难,不少人在大学毕业后既没有选择马上就业,也没准备进一步攻读学位,而是外出旅游看看世界、在家陪陪父母或者为创业做准备……他们被称作“慢就业族”,于是便有人质疑“慢就业”到底是思考人生,还是新型“啃老”?
笔者认为“慢就业”不是新型“啃老”,它们存在本质的不同。啃老即已成年、具有社会生存能力的年轻人,还依靠父母或亲戚养活自己,在不“断奶”的状态下生存,具有长期性,是一种消极的现象。有不少关于“啃老族”的新闻,如六旬老爹为子还款当搬运工、某地一儿孙双双宅家成啃老族,老人坦言死也闭不上眼等等。但是慢就业并非如此,只是作为一种暂时的选择。笔者身边也有朋友拿了毕业证后就出去看世界了,她的旅游资金就是她大学时期得到的奖学金。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只要不影响他人,得到家庭的支持,“慢就业”其实无可厚非,更不能称之为新型“啃老”。
“慢就业”本就无关“啃老”,不过是给了我们一个就业的缓冲期,最后由慢就业的选择进入快节奏的工作。笔者理解的是之所以选择“慢”下来,主要是为了用些时间审视自己的内心,以期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在这个寻找与沉淀的过程中,我们的父母往往是可以理解与支持的。笔者的室友曾是“慢就业”当中的一员,毕业之后回家陪父母,之后前往深圳、广州、香港等地旅游,上个月最终选择留在深圳也已经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工作。
毕竟“慢就业”绝对不是不就业,也不是在家啃老。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幸运,可以在休整思考了一段时间后,就变得目标明确并找到了心仪的工作。也许你还会迷茫,但这不要紧,因为理想和现实终究是有差距的,此时可以选择先就业再择业,放下身段,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