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未知的自己》可以说是张德芬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2007年,在台湾一经出版就掀起了阅读狂潮,被誉为华语世界第一本身心灵成长小说。同年,大陆引进简体版,很快位列各大图书销量排行榜榜首,至今该书销量已突破300万册。
与其说,我们有机会通过阅读《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来净化身心灵是件幸事的话;不如说,是我们有缘与自己对话,是我们自己给了我们这个难得的机会。书在手中,心在他方,是无法读书的。只有真正地静下心来,读书并不断反思的人,才能真正地读懂这本书,同时,我们也就读懂了自己。
1. 雨夜,若菱与奇怪老头儿的初次见面
故事的开头,一种对生活失望透顶,对人生生无可恋的悲剧色彩浓烈得足以让人窒息。
主人公若菱在一个下雨的冬夜,开着价格不菲的小轿车寻死似地疾驰在泥泞的山路上。
“活着好累!”
工作不如意,婚姻遭遇瓶颈的若菱是在和老公大吵一架之后,夺门而出的。
相信很多书友看到这里,一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甚至有点羡慕若菱的洒脱。在中国正经历经济格局深刻变革,利益格局和人们思想意识发生着颠覆性转折的大背景之下,人们辗转于职场、生活与社会各个角色之间,身心俱疲。男人们抱怨女人回到家里不够贤惠,缺少女人应有的温情与妩媚;而女人们则斥责男人们缺少雄性的担当与责任,一个个“像缩头乌龟一样”就知道窝里横。
正如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提到的,“现代工业化社会的社会经济状况,造就了人们的性格,使人的精神健康处于紊乱状态。”如今,身处大都市的人们更是困顿于家庭、职场中的各种问题无法自拔。于是,负面情绪喷涌而出,书中主人公若菱是如此,作为读者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该死!”若菱咒骂着,伸手找手机,却发现手机竟然没带。“每次这种事都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我就这么倒霉啊?”
“为什么我就这么倒霉啊?”人们在遭遇霉运的时候,总是脱口而出这句话。读到这里,小伙伴们一定和小2一样,不由地感叹作者的笔触很接地气,仿佛若菱并不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你我他每个读者都能在若菱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于是,忍不住接着读下去。
若菱的车子没油了,不得不下车。她发现了一处小屋,一个奇怪的老头仿佛一直在等着她的到来呢。
“坐吧!”老人招呼若菱在壁炉边的椅子上坐下,若菱却只顾站着,戒备地看着老人,随时准备情况不对就夺门而逃。
老人坐在炉边,向她示意:“桌上有为你备好的热茶。”
她嘴里说着谢谢,脚却没有移动半步。
老人一点儿也不在意若菱的防备,笑着问:“你是谁?”
“你是谁?”这个问题是两个陌生的人初次见面时的再正常不过的提问。但是,接下来,若菱从身世、教育背景、职业、家庭各个方面对自己的介绍,都被老人否定了。
“你是你的身体吗?”
“而你所谓的心,又是什么呢?”
“你看得到你的思想吗?你感觉得到你的情感、情绪吗?”
“……”
老人一连串的反问让若菱无言以对,她突发奇想说,“咦,你怎么没说灵魂呢?我们就是灵魂吧!”
“孩子,我们是在用言语来表达言语不能表达的东西,这也就是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所以我说用‘以上皆非’来表达更容易懂一些。”
显然,老人的话并没有引起若菱的兴趣,她只是急着想借部手机给家里打电话而已。
“我告诉你这些是要帮助你认清楚一些事实,因为我们人类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老人似乎有读心术,看得出来若菱心里的想法,说完便把手机交给了她。
一位隐居深山的老人与一个素未相识的女子就这样结束了第一次看似偶然的相遇,然而,一切只是个开始而已。显然,老人的第一个问题“你是谁?”看似简单的提问,却并不简单。
试想如果与老人相遇的不是若菱,而是正在看这本的我们,我们的回答将是如何的呢?也许,还不如若菱回答得全面,反映得机敏。于是,书读到此处,不由地让人们扪心自问“我是谁?”“我又不是谁呢?”
事实上,有史以来,弄清“我们是谁?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即想把人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的问题,一直是各类宗教文化、艺术思想苦苦追求的目的,然而至今一直没有进展更无从结果的亘古天问。能提出并矢志不移地求解这种没有迹象表明可以破解的问题,不说明人类愚蠢,反而恰恰是证明了人性与自由意识的无上价值。因为只有人,唯一具有提出这样的问题的资格;也只有人,才能展开自由意识的翅膀向真相飞行。于是,在此我们也不必纠结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只需要带着疑问继续读下去就好了。
2. 欲望让我们迷失了自己
进入第三章,我们对若菱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若菱和她的老公都是高颜值、高学历、高职位的精英,两个人又是大学同学,然而才子佳人的结合并非一一帆风顺。结婚十年的若菱,一直未能给夫家生个一男半女,备受压力所困的若菱负面情绪很多,于是,两个人不是冷眼相对就是吵闹争执。久而久之,两人的心也渐行渐远。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第一句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若菱与老公的矛盾并不是个例,他们只不过是千千万万个出现问题的家庭之一罢了。
那夜分手的时候,老人留了一个功课给若菱思考:“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世界上所有人都想要的东西?”
紧接着,故事的视角回到了若菱工作的场景。作为业务骨干的若菱在工作上游刃有余,在她的身边则是形色各异的同事。为升职无所不为的王力,惜命如金的李逵和色胆包天的黄玉魁,若菱从他们的身上寻找问题的答案——财富、权力、健康、爱和快乐,若菱觉得自己应该已经找到了答案。
“无论如何,追根究底之下,快乐是大家都在追求的,但是,为什么真正快乐的人那么少呢?”若菱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若菱主动探访深山中的老人,开始了他们的第二次会面。
当若菱把自己想到的答案告诉老人之后,老人拿起一支粉笔,在石灰地上开始写字——爱、喜悦、和平。“你刚才说人类追求的东西,像权力、财富、健康,最终目的还是在追求喜悦与内心的和平,不是吗?”老人探询若菱的意见。
“但是,快乐和喜悦又有什么差别呢?”在这里,若菱的疑惑也是所有读者的疑惑。毕竟,若菱的答案中已经提到了快乐,看起来两者没什么差别啊!
“快乐取决于外在的东西,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乐也就随之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你一旦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老人回答说。
诚然,老人的思考要比若菱更加深刻和透彻,这个奇怪的老头越来越有智者的仙气了。
此外,父母对于若菱来说,是她的软肋。因为,为了生计他们忙于奔波而忽视了若菱,对此,若菱心存芥蒂。在这里,老人的委婉相劝倒是颇有说服力,“你要相信,在过去的每一刻,你的父母都已经尽他们所能地在扮演好他们的角色。他们也许不是最好的父母,但是他们所知有限,资源有限。在诸多限制下,你所得到的已经是他们尽力之后的结果了,你了解吗?”
事实上,对于每一个来说,父母又何尝不是我们的软肋呢?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王宗贵族”还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从再普通不过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于是,在权力和财富占据社会优势资源的社会,一部分人就把自己的不成功推责于抱怨“为什么我爹不是李刚?”毕竟,父母也是人,是人就有缺点和问题,而他们已经在尽力做父母了。老人的劝慰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要学会理解和感恩,这样我们才会体会到真正的喜悦。
“那么,为什么人们都在追求爱、喜悦与和平,为什么几乎是人人落空?每个强颜欢笑的后面,隐藏了多少辛酸?为什么会这样呢?”若菱紧追着老人发问。
“因为你失落了真实的自己。”老人答道。
其实,失落了真实的自己的人不仅仅是若菱一个。在这里,作者间接隐喻了现代人陷入迷惑与痛苦的原因:被外在的物质欲望紧紧锁住,而且一直没有发现、重视和改正这样简单错误的逻辑,导致生活越来越糟糕,内心越来越沉重,越发感觉不到现代社会物质极大化带来的乐趣。所以,与其说人们感受不到喜悦,不如说人们已经麻木了所有的感知,成为了心灵的盲者,距离真实的自己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