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书法讲座第06课笔记:书法三要素
所有的事物,都是由要素决定的。把握一个事物,也就是把握它的要素。训练一个新手,当然是从基本要素入手。书法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历史上有没有人讲起过呢?唐朝张怀瓘《玉堂禁经》,不但记录了永字八法、五势、九用,还归纳了书法三大要素。他说:“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苟守一途,即为未得。”这后面一句话很严厉,所谓书法,一定要三样东西都有,“三者兼备”。“苟守一途”,假如你只守住一样,“即为未得”,那就没有得到,还不是真正的书法。张怀瓘不是等闲之辈,在中国书法史上,他是理论大权威,书法论述,就数他最多。所以,《玉堂禁经》这些话,很值得我们重视。
8.用笔、识势和裹束这三要素的详细内容是什么?
8.1什么是用笔?
第一要素是用笔。顾名思义,用笔就是毛笔的使用方法。通常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毛笔怎样执,二是笔锋怎样用。
用笔第一件事情是执笔。怎样抓住毛笔,这是有讲究的。韩方明《授笔要说》详细记录了五执笔,这是张旭所讲授的公开内容。张怀瓘《玉堂禁经》记录了“九用”的内容,这是讲笔锋怎样用,是张旭不公开的内容。
8.1五执笔,就是唐人流行的五种执笔法,每种执笔法都有专称,这就是:執管、扌族(CU2)管、撮(chuo1)管、握管、搦(ni4)管。但是要注意,其中只有第一种执管是书法家所用,其余四种方法都不是,虽然流行,只是分析给你听,这是不好的方法。所谓九用,就是九种用锋方法。一曰顿笔,二曰挫笔,三曰驭锋,四曰蹲锋,五曰【足存】锋,六曰衄锋(nu4),七曰趯(yue4)锋,八曰按锋,九曰揭笔。九用也可以分为两类:挫笔和趯锋是书写动作,其他都是调锋动作。毛笔和硬笔不同,时时会散,会扭起来,所以要一边写,一边调锋。调锋以后,笔锋就顺了。
简言之:
书法第一个要素是用笔,分为执笔和用锋。
用笔调锋习惯上称为“小圈”。
8.2什么是识势?
第二个书法要素是识势。
永字八法为例,箭头所指的第一点,现在是侧放的,看起来很好看。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一点换了一个方向,这笔势就不同了,放在永字的头上,看起来就不舒服。把这个点竖起来,尖头向天,姿态也不好。如果倒过来,尖头向下,也觉得很别拗。
在书法中,每一个点画,那怕小到一点,也要讲究笔势,有笔势才有姿态。
你看这三个点,中间一点是左右对称的,旁边两个点,笔势是相反的。那么,这三个点,在书法里边,我们就称为叫笔势不同,它们可以用在不同的地方。
简言之:
书法中的点画,是讲姿态的,不能乱用。
点画的姿态,取决于笔锋的走势。
我来解释一下,什么叫笔锋走势呢?
你看这个字,禇遂良大字《阴符经》中有一个“沉”字。沉字一上来,就是一个三点水,我们看起笔这两个点,它们的形状,是相反的。一个向下,一个向上。这相反的形状,是因为笔锋所走过的路不同,如果把笔锋走过的中线画出来,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第一点是向下覆的,第二点是向上仰的,这就是笔锋的走势,决定点画的姿态不同。不同的书法家,在处理笔势是,往往有自己的方法。你看颜真卿写“沉”字的三点水,取势就和禇遂良不同。他的起手两点,都是覆的。
简言之:
点画的姿态,取决于笔锋的走势。
变化姿态,只要改变走势就可以了。
你明白了什么是笔势,就容易理解书法第二个要素“识势”了。在《玉堂禁经》中,记录了永字八法和五势。永字八法是张旭公开的内容,五势是不公开的,这些在上一堂课都讲过。
1.单一笔势。永字八法是取一个“永”为例子,把它拆开,就是八个单一笔势。在书法中各有名称,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笔势。
在书法中,还有复合笔势,由单一笔势所组成,用处非常之大。
2.复合笔势。所谓五势,就是五种复合笔势。复合笔势是单一笔势的组合。比如横画加竖画,就成为一个复合笔势。称为曲尺势。举例:王羲之《二谢贴》。
交争势,这是撇捺的结合。看起来好象一个“人”字。王羲之《丧乱贴》中有一个“哀”字,这个“哀”的最后,就是一个交争势。
飞带势,两撇一捺,这是非常有用的笔势。王羲之《丧乱贴》中一个“复”字,可以看到,最后他就写了一个飞带势。
顾盼势,一共三笔,先写中间一笔,然后左右两笔,看起来好像一个“小”字。举例来说,王羲之《兰亭序》中有一个“丝”字,最后,用了顾盼势。
简言之:
所谓识势,就是懂得笔锋的走势;
永字八法,包括八个单一笔势;
五势是复合笔势的例子;
笔锋行走的路线,习惯上称为大圈。
8.3什么是裹束?
书法第三个要素,是裹束。这个名词现代人很陌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裹就是包裹,束就是捆绑。
裹束什么呢?用笔调锋是小圈,笔锋走势是大圈,裹束就是小圈加大圈。
举例来说,禇遂良这个“沉”字,在书法中是分为三个复合笔势。沉的三点水,名字叫散水势,右旁的上面,称为幂头势。右旁的下面是凤翅势。
这三个笔势写出来之后,只要加以裹束,就组成了“沉”字。
再来看看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寥”字。
这个字从上到下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也就是四个复合笔势。其中第四部分的三撇转化为一个小字形。
这样,顺序来说,从上到下就有:幂头势、石筍势,交争势,顾盼势,小字形就是顾盼势。有了这四个笔势,然后裹束这四个笔势,智永的“寥”字,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上面讲的都是大圈的裹束,那小圈是怎么回事儿呢?王羲之有一个草书贴《远宦贴》,这是王羲之的名作。不是真迹,是摹本,现在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它的第五行第一字,就是救命的“救”字。我们来看看这个字,放大点。这个草字,是由三个笔势所组成的。如果我们把它分解,第一个笔势,是中间部分,第二个笔势,是左边部分,第三个笔势是右边部分,这些笔势的名称,这里我就不讲了,二级课程专门讲笔势,到时候再解释。
那么,这样子,我们就完成了取势。我们现在知道了,就是这个“救”字,就是由三个笔势所组成的,大圈就这样分出来了。
古人往往用手在空中写字,称为“书空”,让我们来试一下,三个笔势加在一起,字就出来了。第一笔势,好,第二,好,第三。那么要注意,有些人临写的时候,会出现很大的误差,你看这一个人,他写了第一个笔势,这个圆圈画得太小了,是不是?这个人呢,又太在了。这一个,他的收笔向下了,原来贴上的收笔,是平收的。放上去大家看一下。这个莫名其妙,贴上这个圈,是顺时针的圈,他改为反时针了。您这就不是临摹了,你是创作了。这一个,大圈怎么样呢?这一个不错,临写得很到位。
现在说说小圈,小圈就是调锋的位置,在这个字中,用黄色的箭头指出三个位置,这就是调锋的地方。
小圈调锋,属于笔法动作,调锋的方法有很多,将来在下面的课程中间会介绍。现在因为各位还没有学过调锋,那你写的时候,你就顺时针画一小圈好了。就好像这样,第一个小圈,我让开点大家看清楚。第一势,第二势,小圈,再第二个小圈,好,第三势。
简言之:
在书法中,写“字”实际上是写“笔势”;
大圈以行笔,小圈以调锋;
裹束就是大小圈的综合。
我做了一个动画,来表示书法的三要素,一个光点移动,它走的是大圈,但走到某一点。就会加上调锋动作,这就是小圈。所以,书法就是大圈加小圈,看起来好像天体的运行。
现在你大约懂得这句话了。唐朝张怀瓘评王羲之,说:“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体势,极有心得,极有发挥。初学书法者小圈难,深入者大圈难。在掌握了笔法之后,就要下功夫研究笔势。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山”字,它是怎样取势的呢?临贴的时候要看清楚。在《兰亭序》中,“山”字有很多变化,看这个“幽”字,蓝色箭头所指的地方,是断开的,这一取势,对唐代书法家影响很大。如禇遂良《雁塔圣教序》里边的幽字,也是断开的。
艺术讲究变化,书法上变换笔势,是一大难点。写字时笔锋怎样走,在行草书中变化更大。如王羲之《得示贴》中“出”字的取势,你可以看到,中间的一竖,是最后写的。对于初学者来说,不要急于创造笔势,临贴时你能看清楚笔势就很不错了。比如禇遂良《阴符经》中的“出”字,他的取势,跟王羲之又不一样。究竟笔势怎样走法,不是一下子看得懂的。
本节要点:
书法三要素:用笔、识势、裹束;
用笔:五执笔+九用。(小圈)
识势:永字八法+五势。(大圈)
裹束:大圈+小圈。
要点解读:
思考题:
1、书空《兰亭序》的“幽”字?
2、书空:《阴符经》的“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