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读的罗胖第三本书,本书主要六章,每章介绍两位名人。通过对十二位名人的一生来阐述他想给我们的观点,读起来有趣而又回味无穷。
一个公务员的海市蜃楼:张廷玉。他一生侍奉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可算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一辈子不求身外之物,不要名,不要利,最后毁在“配享太庙”这个“妄念”里。溥仪都不能住在紫禁城里了,自己凭什么“配享太庙”?他一生都在追求一个身外的目标,并且用这个目标来残害着自己的生命,像个杂技演员战战兢兢走钢丝一样平稳度过了一生,最后却被这个妄念给害死了。从张廷玉的反面案例得出两个结论:第一,根底扎实,有自己的立命之处;第二,意守丹田,永远不向外追逐妄念。
成大事者不纠结:曾国藩。他作为一个中兴名臣,就是把大清王朝从生死线拉回来的那个人。他打仗用的是“结硬寨,打硬仗”,处理人际关系是“就事论事”,在具体的做事方面他专注当下,用一个“诚”字走天下。虽然才智平平,却创造了一番功业,并留给了后人太多的思想财富。“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这就是说,未来发生的事情,我根本就不迎上去想它;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不让它杂乱,要做什么就专心做什么;当这件事情过去了,我绝不留恋它。
“不问是非,埋头业务,屁股干净,尽力协调。”,如果一个人真能做到这一点,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处境,干什么样的工作,即使做不出像曾国藩那样的事业,我想他的人生也一定会立于不败之地。
别被过去绑架:拿破仑三世。他是拿破仑一世的侄子,一个“四有”青年(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他一生想要的就是恢复拿破仑家族的光荣。最主要许多事情他做到了,在1852年他当上了法国的皇帝,在他执政的20年里,法兰西的经济发展较快,文化极其繁荣,人民利益也得到大幅保障。法兰西在他的统治下蒸蒸日上,而且在他手里彻底完成了工业革命。可是他最终的失败也正是因“恢复拿破仑家族的光荣”这个妄念,他要得到教皇的认可,要让教皇给他戴上加冕皇冠,陷入情势与虚荣的牢笼里,最终葬送了自己,葬送了国家。
换个姿势奔跑:卢梭。他的命运从小就很不幸,出生的时候妈妈难产而死,爸爸是个钟表匠,年轻时候惹上官司,家就败落了。他16岁开始到处流浪,30岁流浪至欧洲的文化中心巴黎。因发明了新的记乐谱方法,想要混到上流社会,却被弄得灰头土脸;他想巴结意见领袖,向他们投诚,又遭到了羞辱;仅有的几个朋友也因意见不一而全部闹翻。但是他不妥协的性格却让他走上了另一条路。倒转身形,背弃那些知识分子原来的市场,去寻找一个全新的蓝海市场。他靠《新爱洛伊丝》一本清新、饱含深情的爱情故事,成就了他的名声。他的故事告诉我们,靠读者、粉丝、受众的供养,照样会走出一条全新的路,而现在的罗辑思维也正在走着同样的路。
不敢犯错的loser:嘉庆。他是个兢兢业业的圣贤君主,从小接受的就是最标准的帝王教育。在执政初期,坚决惩贪。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打老虎,先把和珅扳倒了。在和珅跌到的第一年,全国十一个总督被干倒了六位。嘉庆皇帝刚开始惩贪力度非常大,但是后来发现根本就没有办法解决通体皆烂的问题。嘉庆王朝后期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在“钱”上。他没有办法解决,他不敢简政放权,激发民间经济活力;又对贪污腐败无能为力。最终他选择了他认为最正确的一条路:做一个守成之主。敬天法祖,意思是我心里畏惧老天,然后按祖宗成法去做事。他一生在追求最正确的东西,所有偏离这个东西的,他的态度都是否定、否定、否定、不行。最后他死在当场,抱着他那个正确死掉了,而且人生过得非常灰暗。其实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不再抱定我们认可的那个绝对正确。我们可以用一种欣赏的思维,来看待每一个为我们左冲右突的人,这样我们的生命就会被点亮一点,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迷茫时代的明白人:李鸿章。用他自己的话讲,他这一生是“少年科甲、中年戎马、晚年洋务”。李鸿章活着的时候,脑袋上有两顶大帽子:汉奸、误国权臣。说他是汉奸,因为他签订了两份丧权辱国的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可是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看,他没有做错什么,错就错在这些条约是他签字的。说他是误国权臣,他这辈子做的事,比起左宗棠他不沉浸于过往恩怨;比起张之洞他不跟历史叫板、不跟未来较劲;比起翁同龢他不被人际关系绑定;他只看住当下,做现在该做的事情。因此他不但不是误国权臣,反而是迷茫时代的明白人。在这个时代我们会发现,过去的经验没用了,对未来的预测基本都是瞎扯,基于原来人际关系获得的所有巧妙几乎也都失效了。那怎么办?学习李鸿章,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当下,不管过去,不管未来,不管周边,做当下最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