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朋友圈里的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一个经历,有时主动会被动的被拉进了一个微信群,刚进去还没来的及打招呼或一头雾水的时候,就被反人类的群规刷屏了,比如:
不允许加好友
不允许发广告
不予许发链接
不予许说跟群主体无关的话题
甚至……不允许发红包
如果违规,马上就被T出群。
好吧,或许我们大多数人碍于面子,不好意思推出,而悄悄的将免群打扰的按钮变成绿色。让他在自己的微信群中变成了一个僵尸群,等待着最终的清理或直接主动的退出。按现在的流行语来说,这不是你的精准粉。即使是也由于群规的不人性化流失了。
试想一下,这样的群规真的合理么?我加入你的群中,就是一味的听你广告宣传,这样的被动接收,对于普通的群员来说,着实没有任何的价值。
人都是自我趋利的动物,如何互惠互利,达到共赢是自古不变的定律。
最近在学习分享经济的运用、朋友圈的打造及如何混社群,一不小心接触到了一些非常有实力且有实战经验的90后,其中在和柚子文化CEO柚子妹的学习中,非常认同她的一些观点:
一个有价值的微信群,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首先,这个群的核心理念必须是合作共赢的。真正的容人就是容己,向上述那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社群,一定要尽早决定去留。
其次,是这个群能提供学习或者资源,有实在的价值才有存在的价值。
最后,群员之间的氛围应该是以群主的理念为核心,彼此可以互粉互销,甚至有合作的可能。
还在QQ兴盛的时期,猫胡说当过群主也做过群员,对于在群内无意义且无需的广告传播也确实反感。但合作是共赢的基础。一味的地盘保护也不利于社群的活力。
但无规矩不成方圆,群规设立的是否合理与包容,也许能让大家在在这个平台中都有互惠互利、建立新合作的机会。
对此,不由的引发了猫胡说对于公司制度设定或公司、团队制度管理中的一些思考。
猫胡说认为,社群制度与公司、团队制度的建立在很多方面是相似的,一个公司相当于线下的一个实体社群,每个成员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或目的在此聚集,求同存异,互惠互利。
随着改革开放的包容性扩大、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海外留学人员的归国、职场人文关怀的重视,现在更多的企业将原有的重制度、重流程、重管理的风格逐步向重体验、重关怀、重偏平化的方向转移。这主要取决于公司文化的确定,而文化的落地就需要有底线的且合理的制度、流程予以保障。并不是无序的关爱、放任的体验。
老实讲,猫胡说差不多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时代的人(华丽的带出了年代感)。虽然人已中年,但还是很愿意去学习新鲜事物,多和80后、90后接触,这样不但可以使自己保持年轻的心态,还能了解年轻人的想法,能更好的开展工作。
而在猫胡说70人的团队中99%以上的成员是88后、90后,按从某种角度来说“代沟”这个东西确实存在。这对于“群规”的设立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这个现实的线下社群中,猫胡说作为“群主”就需要让自己的内心尽可能保持最大的客观与公平,让每个努力向上、有始有终、获得成绩的成员们获得应有的收益。最终达到个人、部门与公司的共赢。
对于这个社群群规的设立,猫胡说既要守住公司与部门利益的底线、也要鼓励个人的发展与试错并且要以身作则。这就需要深入了解一线的情况,收集大家的意见,在结合实际和客观的判断最终确定。这决不是座在办公桌前拍脑门的事。
比方说,对于之前已有的工作流程或周会形式予以优化、调整;杜绝周会中流水账式的汇报模式,要求提炼重点;将工作中好的方法或感想在团队中予以分享;在实际工作中鼓励大家要主动勇于试错,优秀的成员要提出表扬,还未找到方法的要予以鼓励……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每个人的成长能够独当一面,而最终打造个人与团队整体实现共赢的完美结局。
社群是相对微小的,而团队或公司的组织体系相对要庞大的多。可不管对于社群的管理还是公司、团队的管理,都需要我们去客观的、公正的去看待、分析所制订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顺于趋势,便于管理,达到共赢。
最后,猫胡说要向有内容、有成长、有收益、有温度的四有"社群”而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