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城的科举之路,前期可谓是曲曲折折,后期可谓顺遂很多。
老父亲曾麟书,连续参加科举十七次,终于在四十三岁的时候中了秀才。算是打破了曾家五六百年无秀才的记录!
发榜那天,父子俩一起去看榜。这是父子俩一起考的第6次了。
这次父亲中了秀才。可,曾子城没中,对他的打击还是不小的。更可气的是,不但没中秀才,还把他的文章当做了反面典型!考官给的评价是“文理不通”。
按当时科考的评定标准有7个等级,对曾子城的评价是最差、批评也是最严重的,极为难堪。他老爹考了17次没中,也没有被这么批评过。可以想象,这对曾子城的打击有多大。这下,乡亲们茶余饭后的又有笑料了。
面对困难,曾子城并未放弃。
回家后,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反思,甚至连父亲的庆功宴都没参加。他有他爷爷曾玉屏身上的那股倔强和永不服输的精神。他爷爷常说:男儿当以懦弱无刚为耻!面对命运倔强到底,绝不服输,这才是男人!
接着,第二年继续,第七次科举,中了秀才。下一年,再参加举人考试,又中了举人,还名列湖南省第36名!
清代继承了前朝的考试制度,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才明令废止,其间二百余年的时间里,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
按照科考规定:
儒生首先必须通过制艺考试,才可入县学的生员,也就是秀才。在乡试中,登第的秀才,称为举人。通过会试、殿试登第的举人,称为进士。进士中只有进入一甲、二甲者,才可以进到翰林院。
曾子城在中了举人后,当年十一月就起身赶往京城。第二年,也就是道光十五年(1835)三月方可参加会试,但,他却名落孙山。
好在这年赶上了皇太后的六十大寿,增加乡会试恩科一次是惯例,所以第二年还有一次中第的机会。由于从北京返回湘乡花销太大,在征得家人同意后,曾子城便留在京城,等待第二年的恩科会考。
在京城的这一年时间里,曾子城渐渐打开了眼界,长了不少见识。其间,他除了继续勤研经史外,还尽情地沉醉于唐宋的诗词和古文。他觉得古文可以任意发挥见解,与那刻板八股文相比,不知多了多少生机和活力。可万万没想到,在道光十六年的恩科会试中,再次无缘登第。
虽说很失望,但想到还年轻,还有很多机会,面对这次挫折也算坦然。发榜后,曾子城便收拾行装返乡,而在路上却发生了一件趣事。
当时,曾子城身上盘缠已所剩无几,在路过淮宁时,便借了时任知县的老乡易作梅百两银子。这本是好事,可谁知经过金陵时,曾子城在书肆中看见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实在受不了诱惑,便将刚借的银两全部买了书。没了路上的花销,不得不当掉身上的衣物。
当回到家,曾子城父亲看到花了百两银子换回来的几箱书时,不但没有责备,反而高兴地鼓励说:“借钱买书是好事,希望细心研读,别白费了银两”。这对书痴父子,实在令人敬佩!
接下来的时间,曾子城起早贪黑、埋头苦读,几乎成年都没出过家门。
到了道光十八年(1838),又是三年大比之时,曾子城再次抵达京城。
可喜的是,这次会试他在中试的贡士中排第三十八名。四月,中正大光明殿复试一等,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但依惯例,列三甲者不能进入翰林院。曾子城感到非常失望,于是便打算次日就返,不想参加朝考了。但同去应试的郭嵩焘却千方百计加以劝阻,加上御史劳崇光答应为他圆转,他才留下参加朝考。朝考入选后,他于五月初二日被引见,之后改为翰林院庶吉士。
经过艰辛的付出和努力,曾子城总算走完了他的科举之路,那一年他刚好二十八岁。这个年龄与成绩,在历朝历年中也算是很突出的了!
随后,曾子城这一名字也改成了曾国藩;这次改名,有几个版本。一说是恩师穆彰阿所改,一说是涟滨书院的老师刘元堂先生所改,一说为其座师朱士彦改的此名。不论何人所改,曾国藩意为国之屏障和藩篱之意是相同的。
(附:曾国藩《年谱》记载,曾国藩原名曾子城,道光十八年中式进士后更名“国.藩”。该年会试总裁为穆彰阿、朱士彦、吴文镕、廖鸿荃,据朱氏后人称,为曾国藩改名的正是其“座师”朱士彦,似乎这个版本更加可信)。
何况,不管哪个版本真与伪、原意是什么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位远居山村、出身寒微的农家子弟曾子城从此一跃进入了朝堂。
而且,这次中的同进士的曾子城才28岁。而在当时,全朝的进士平均年龄是38岁!进士的录取比例向来是几百万分之一!这傲视群雄的成绩,一下轰动了整个湖南!
中进士后曾子城参加殿试,并成功跻身翰林院。翰林院是什么一个地方?如果想位极人臣,则必须出身翰林院!
曾国藩后来的位极人臣,与他这么高的起点也有相当的关系!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
《不一样的曾国藩:第八回 欧阳凝祉助门生 岳麓书院再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