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两天团队的审稿讨论会,Mark一下脑暴过后的思考:
1、无论是课程产品还是实物产品,都是思考的结晶,它们有一个共性: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存在的,如果不能解决问题,这个产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所以产品研发之前,要先想清楚一个问题:这件事对用户而言有什么好处?
商业的本质就是价值交换,产品能帮用户解决问题,用户才愿意付费买单。
2、用户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与其问没用的“你需要什么?”还不如直接和用户聊天,问问真实的生活场景里他遭遇的故事,从故事中去捕捉用户痛点,那才是用户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时候用户下意识的行为和他口头上表达的需求是不一致的,所以,永远不要听用户说什么,而是看他做什么,在行动中去捕捉关键信息,这是一个产品经理的基本修养。
3、对于知识产品而言,不要把自己当做老师端着一个劲的表达自己,而应该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一下:对用户来说,他为什么跟我学习?解决用户的问题比漫无目的的满堂灌更重要。
好的产品,来源于时刻用同理心关注用户的需求。
这样用户学习的过程就会很愉快,而不是沦落为一场老师用智商碾压学生的竞技场。
4、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好答案的涌现通常都需要一个好问题。
任何的事物都可以拆分为“道”和“术”两个部分。
道:就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术:就是如何做这件事的方法。
对于一个知识付费产品,不仅仅有责任和义务帮助用户解决她的问题,还需要告诉她这个解决方法背后的逻辑和体系。
这样用户具备了一个系统视角,非常清晰的知道自己学习每一节课的意义,交付的过程就有了一种玩游戏不断升级打怪的快乐。
5、游戏为什么让那么多人上瘾,欲罢不能?因为符合人性。
好的产品,一定围绕“人”来展开,时刻关注“人”的需求。
比如:不喜欢风险,喜欢及时反馈,不喜欢思考,喜欢攀比......
环顾周围的商业社会,国家也好、学校也罢,都是以“人”为基础逐一展开的。
关注人本身,具备同理心,产品就已经成功了大半。
6、自我的成长就是不断刷新认知的过程,就像电脑,时刻升级操作系统,才能跟上周围的节奏。
不要怕用脑,脑子跟肌肉一样,越用越好用。
7、遇到认知水平高的同学,一定要多增加头脑风暴的机会,主动接受认知碾压,知道差距,收到反馈,才能不断的优化和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让成长变为可能。
8、我们不是具备了所有的能力才去做某件事,而是先去做某事才学会了相应的能力。
比如:要想学会游泳,不是先看书看视频学会了才下水,而是先下水进入泳池才开始学习如何游泳。
面对从来没有做过的工作,一定是先躬身入局,一边学习一边实操才能累积到经验。
在没有开始之前,自己也不知道要做成这件事需要学习什么技能?
凡事都是万事开头难,但只要先开头,咬咬牙挺过去,有了经验以后,后面的工作自然越做越顺利了,因为熟能生巧了。
9、思考思考再思考。
遇事所问几个为什么?不要一拍脑门的做决策,不要当墙头草随大流,不要做伸手党。
同样的问题,多观摩高手的结题思路,然后不断模仿,再内化成自己的技能,学会借别人之智完善自己之智。
10、停止评判,保持开放。
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自洽的生存价值观,那是基于个人经验得出的。
但是,这并不具备普适性,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所有人,那只会体现自己的肤浅。
评判只会让自己的视野变狭窄,主动关闭了自己成长的通道。
保持思想上的开放,接受多方的资讯,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这才是最优的进化策略。
看看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就是一个开放的大花园。
感悟:
学习有三个阶段:最高效的学习方式是跟人学;其次是看视频学习;效率最低的其实是阅读。
想想小孩子就是通过大量的模仿大人来学习的,而大人也是通过不断模仿周围的人,灵活的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的。
跟人学,先模仿,后融会贯通,这是我们基因里最优的进化策略。
最近自己也越来越感觉到“跟人学”的重要性,那些头脑风暴得出的精华,更加的深刻。
So,以后要多增加和不同人的头脑风暴,提升操作系统(认知)升级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