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第三阶段,(3-6/7岁)学前期:这阶段的孩子母语体系已经建立,能独立表达自己的很多思想了,对这个社会也有了基本的认识,重要是完成主动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这里的主动主要强调孩子愿意主动去参与。
如家长在厨房里,孩子会主动来想帮忙;家长拖地时,也会想来拖地,会跟着家长抢拖把;家长在一旁玩游戏,也会跟着想用手机打游戏。在家长看来,孩子就是调皮捣蛋,其实是孩子想通过自己主动的去探索这个世界,从而获得家庭的参与感,从而获得人类最初形成的责任感。
如果这个阶段孩子想帮忙时,家长能让其参与,比如拿个大蒜给他,或者把拖把给他,让孩子参与其中,孩子会觉得自己特别有成就感(虽然在大人眼里他做只是胡搞,但在孩子自己看来,可是全身心投入其中,并会觉得自己做得相当漂亮)。这是主动感的第一个表现。
除此外,这个阶段的孩子想象力特别丰富,特别天马行空,问的问题会比十万个为什么还要多。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幼儿园的老师让孩子们画牛吃草,其中一个小孩子就把整个画纸都涂成了黑色。
老师问他,“我们今天是要画什么呀?”
孩子回答说,“牛吃草。”
“草呢?”
“牛吃了。”
“牛呢?”
“牛吃完草,回家了。”
“那为什么是黑的呢?”
“天黑了呀!”
这就是这个阶段孩子的特殊想象力,通过自己的想象主动把自己的思维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动,这是主动感的第二个表现。
那如果这个阶段,孩子在帮忙的时候,如把牛奶撒了,把碗摔了,拖地把自己滑倒了,父母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尽给添倒忙。”孩子就会觉得这是自己的错,会很内疚。
如果孩子把自己的想象告诉父母,父母会觉得违反常规,不仅不会表扬,还会将其纠正,那还孩子也会觉得自己的这种想象是错的,也会产生其内疚感。
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被得到了过多的否定,孩子内心就会种下一颗负面的种子——我做不好这件事。长大后,就很容易觉得是自己这个人不行,特别容易自卑。
所有,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获得了很好的主动感,因为自己的参与而常常得到父母的鼓励和肯定,孩子就会获得一种目的感。这个目的不是日常说的目的,这个目的是指成长以后的孩子知道自己什么是自己要做的,并应该去做那件事。
比如,男孩子会更加懂得责任感,和女性交往时会懂得更加照顾女性,而面对父母时,也会更加懂得如何孝顺自己的父母,知道自己的责任是努力赚钱,为家庭付出。他会很清楚自己的方向,并且会很坚定往这个方向去做。
没有获得目的感的人,很常见的就是我们所谓的渣男渣女,责任感不强,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要怎样的生活。
而这个阶段长期被否定的人,长大后会很容易对自己的全盘否定,会经常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会经常觉得自己活着没有意义,会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很没有用。
为此,在这个阶段的孩子,父母应该多鼓励他,多肯定他,多表扬他,即使不肯定不表扬,也请不要否定。
(侵 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