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中的时候,我看见一位朋友在空间里发了一句话,“长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一时间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看起来也很有风度便在心里记了下来,没有领会其中的道理。
前些日子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小短片,是《百家讲坛》一位教授给观众们讲述了一个在山东曲阜孔子老家听到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某日,孔子的学生在门外扫地,远处走来一个穿着绿衣服的人,他看着孔子的学生就问道,你是谁啊? 答曰,我是孔老先生的学生。绿衣人接着问道,那你一定知道很多吧,那你知道一年有几季吗? 学生不假思索回答道,四季。绿衣人摇头说,错,是三季。两人争执不下,便打赌,若是孔老先生出来说是四季,绿衣人给学生磕三个头,反之,学生给绿衣人磕三个头。不一会,孔老先生出来了,两人便问,一年几季?孔老先生回答,一年三季。学生一听先是吃惊老师为什么会如此糊涂,后又想问个究竟却不敢言语,于是跪下磕了三个头,绿衣人看见了高高兴兴走了。但是学生终是忍不住发问,老师为什么一年四季你偏偏说三季? 孔子答道,你没看见刚才那个人一身绿衣,分明是蚱蜢所变。蚱蜢春生秋死,脑子里只有三季,你说四季是说不通的。不如你吃点亏,换一个清静。
看完之后,我想起了高中时的那句话,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这句话大家可能不明白,但是换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为什么我们要与同好争高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学到许多对方的思维方式。这是很可贵的,世界上多少真理是在不断的推翻建立,再推翻再建立的情况下而最终被世人所认可的。这就是同好争高下的结果,先分流后融合,先碰撞后交汇。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建国初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改革开放时期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再到现在的一带一路,民族交流。不都是为了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又为什么不与傻瓜论短长?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拘小节者不成大事。傻瓜显然是后者,过于斤斤计较的人,往往会想占尽便宜,如何获取最多的小便宜是他们脑子里面最经常思考的东西。我们遇到这样的人,不是说不与他们往来,而是应该掌握方法,不如让他去占了那些便宜,让他开开心心的离开,心里想一想这不就是我们所说的蚱蜢吗?心里便不在难过。有人会说你这是自我安慰。我觉得不然,这类人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鬼”,他在鬼话连篇,你在那里说着人话,那我岂不是在浪费口舌吗?所以,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随机应变,而非自我安,更不是投机取巧。
上大学的这三年,我见过许多学院的教授,他们在台上发言,总是幽默而不失风度,面对同行的提问也会思考一下然后慢条斯理的说出来。也见过一些领导,大吼大叫,失了风度,也失了威严。
我们应当记住,越是有素养的人,他永远都是谦虚的虔诚的对待一切的事和物,遇到真知灼见时会像婴儿一般贪婪的享受着,把自己放空去吸收新的养分。而越是没有内涵的人,越是固执,越是暴躁,遇到不一样的见解,一定要同别人争个高下,认为自己是对的。
而“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这句话,点出我们要与同好相互竞争的同时,我们还要时刻换位思考的角度看问题,因为对错都是相对的。我们不应该同蚱蜢这样的夏虫语冰,更不应该成为夏虫。
毕竟“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做人,谦虚一点,踏实一点,就会过的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