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已经过了两周,时间总是悄悄地溜走,没有留恋任何人,也没有放过任何人。我由开学前的焦虑慢慢地适应了,跟孩子们也磨合得差不多了。
时间不停,而生为人,我们改变了什么呢?
努力做好一些事情
我认为一个人应该有一种由内向外散发出来的积极精神很重要,比如花更多的精力鼓舞他人、尽力而为、关心他人、增加自己的正向力。
这个学期转来的两位新同学,他们对新环境没有适应,为了让他们尽快熟悉班级里的同学,我让坐在在他们旁边的孩子多找他们玩,同时也鼓励这两个孩子主动找同学玩。
在课堂上也尽量去鼓励他们,对于他们的过去我不想深究,我只管现在的他们,只要他们现在有一颗向上的心,我觉得就很好了。在这两周的学习中,我多次在课堂上鼓励、肯定新来的妍希和龙宇,也许他们感受到了一丝的温暖,他们在用行动证明自己的积极性,课堂上他们认真地听课、写作业,有听不懂的内容,课下龙宇同学还多次主动找我问学习上的问题,他的多次问问题,确实让我对他刮目相看,这种场景在之前市少见的。
对于这样的师生关系,我想就是最和谐的相处方式吧,也是作为一个老师该要做好的事情。
不断前行的你们
我们班孩子的思维整体比较活跃,有自己的思想,不人云亦云,很有个性。有时候我在想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在别的班主任那里可能受不了,因为他们大多数喜欢听话、乖巧的孩子,而对于我而言,我却非常欣赏有思想、有创造力、有十足主见的孩子。
进入小学六年级,很多孩子都有了自己明确的目标,做事也欲发成熟,他们当中很多孩子格局变得越来越大。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上周,是孩子们开学的第一周的第一节课,课后给孩子们布置了当天的数学作业,没有想到的是我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当时看到有好多同学都围圈,不知道他们说什么,我走近一看,他们原来在讨论数学作业中最后一题怎么做。有治同、馨晨、婧茹、煜博、俊智、芯彤、梓恒、俊宏、语嫣、宏泽、嘉怡、昕阳、向宁、奕好、梦飞、飞宇,最佩服的是到下午的最后一节课课间,他们还在讨论着,看着他们沉浸在这种探究知识的氛围下,我不忍心打扰他们,悄悄回办公室了,本以为他们在这种氛围之下讨论结束也就结束了,没有想到语嫣、玲茹、治同等几个同学直奔到了我的办公室,其目的就是要一个答案,因为他们讨论的过程中依然出现了分歧,为此,他们才找到了我,我几句话的点拨,他们瞬间豁然开朗,个个开心地笑了。
孩子们的求知欲打开了我对孩子们的认知,原来他们不是传统人眼中只会死记硬背的孩子、他们是一群有思想、有好奇、有思维、有独立自主、有所追求的孩子。当然没有被老师看见的其他孩子,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着,向前前行着,每一个孩子都没有放弃自己,每一个孩子都在用行动践行自己,让自己越发生机勃勃。
帮助别人就是成就自己
我们说学生要在一个集体里获得他人的认可,对自己感觉良好,就是要增加自己的正向力,改变自己对成就的定义,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和孩子们相处的这两周,我都会习惯去观察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有些孩子是在自然地做着正向力的事。就在上周星期一早上,我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清洁区和孩子们一起扫地,在扫地的过程中,我发现妍丹同学也在清洁区扫地,我记得她是负责教室的卫生,我疑惑地问:“丹,你好像是负责教室的卫生呀,你怎么在这里。”她笑了笑说:“我是过来帮忙的,我看见这里的垃圾比较多,所以来跟他们一起扫,多一个人就可以扫得更快些。”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诠释着孩子学会了担责、学会了互助。她的举动影响了班上的很多同学,后来的几天又有几个孩子主动帮忙扫清洁区,比如梓恒、欣渝等。
孩子们的这种正向力给班级带来了连续的反应,从生活中的互助变到学习上的互助。这不就在星期二下午的第二节课,我们班进行了学习小组的组合,我们班新来的龙宇同学主动说要去昕阳这个小组,昕阳也说要和他一组,龙宇之所以选择昕阳这个小组,从我的观察中发现昕阳多次主动教龙宇不会的知识,在教的过程中,昕阳每一次都是耐心地辅导龙宇,龙宇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是感受到了昕阳对他的关心与帮助,人都是有情感的,他们在这样的互助下感情变得越来越深厚了。
昕阳这个小组本来已经有4个人了,他还主动邀请龙宇进入他们的小组,为此我还是有点担心的,因为龙宇的基础比较差,我怕昕阳坚持不住,我还特意叫他们俩问:“昕阳,龙宇的数学比较差,你选择他你不怕给你们组拉后腿吗?你最终会放弃他、抛弃他吗?”昕阳说“不会”。有了昕阳这句话,我内心稳了。我接着问龙宇:“你选择了昕阳这个小组,你会为小组的荣誉而努力向上吗?你会勇敢克服自己身上的问题和学习上的困难吗?”龙宇毫不犹豫地说“一定会做到”。他们俩的结合在后面的几天里,每天都会看到昕阳辅导龙宇的身影,我想这就是互相成就对方最好的样子。
大家不要以为昕阳就帮助龙宇,班上只要谁有学习上的困难,他都会主动去帮助。就在昨天下午课后辅导时间,由于孩子们的计算作业写得很糟糕,我要求没有得满分的孩子重新写,在放学的时候我已经重新改了他们的计算题作业,而班上只有小锋没有写,他当时两手空空,桌面也已经清空,正在等待放学,他以为我不知道他没有写,想蒙混过关,可惜他打错算盘了,他遇到了闭老师,而不是别的老师。他没有写当然是要留下来补了,我一说要求他补,他马上回了我一句“不会”。此时昕阳举手说:“闭老师,我留下来辅导他。”昕阳的举动再一次感动了我。后来我送完路队回来时,昕阳还在耐心地讲解着……这个讲解的瞬间被我用手机定格了下来。我想这样的孩子不优秀都难。
像昕阳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我们班的每个学习组长都是有这份耐心、爱心和热心的,不然他们也不会被选上学习中的组长。
俗话说:“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人生不是独角戏,人与人之间,相互连接。”境界高的人,相互帮衬,事事顺心。我想我们班的大多数孩子都做到了。
暂时的改不了,我们愿意等
上一段讲了“境界高的人,相互帮衬,事事顺心”,我在这里更要提的是“境界低的人,相互拆台,寸步难行。”我们班目前还暂时有个别孩子喜欢互相拆台。
个别孩子其实已经跟我走向第六年,你要说他脱胎换骨,改变一个孩子身上的脾性,真的比登天还难,我似乎理解到“教育不是万能的。
就在星期二组合学习小组时,当天中午我留了每组的学习组长下来,教他们如何帮助自己的成员。治同跟我反馈说不想跟小A为一组,我问他为什么不想跟他为一组,我这样一问,治同的眼里已经泛起了泪花。他说小A经常与小组作对,比如那天我指出他错的那题,并要教他怎么做,可是小A却不领情,就是不做,还骂了组长。
小A在我们班的确是一个非常反骨的孩子,你说东他会说西,你让他写,他就偏不写,还常常走极端,他昨天还把班级里的后门给搞烂了,现在后门已经打不开了。
不仅是小A,还有小B,小C好几个,他们在班上每天或多或少都会给班里添加一些“料”,让班里不得安宁,不过他们没有做得太过分,他们自己还是有一些边界感的,老师说的话还是愿意听进去的,只不过听了却暂时又做不到。
阿德勒心理学家在他观点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他的原话我不记得了,里面的内容大概意思是这样: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就尽量朝着做到的方向努力,不对自己撒谎。也就是说诚实地接受自己60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这其实是阿德勒自我接纳的观点。而我们班这几个特殊孩子,却恰恰缺少了自我接纳,他们不愿接受自己,不承认自己,这也许正是他们在成长路上不断地碰壁的原因吧。
开学的两周,我尝遍了所有的酸甜苦辣,我希望在我的班级里不再有各种酸、苦和辣,而是多一点甜,同时我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向上的奇迹,都有一盏探寻自我内在世界的指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