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前,对青海的了解,源自于一部老电影《可可西里》,从那里得知,我国西部有这样一个地方存在。关于青海,有许多神秘的传说,和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其中“刀郎”所创《西海情歌》的背景,就是发生在那里的。青藏高原,其实排在首位的是青海,在人们传统印象里,说到高原,先想到的是西藏,只因拉萨和珠峰太过盛名而致,殊不知青海高原比之一点不逊色。就个人而言,对青海的好感多些,因为是西北五省一员,风俗略近,尤其在省会西宁,你感觉不到是在西域。众所周知:“北边的新疆以伊斯兰教为主,南边的西藏以藏式佛教为主,深刻地影响着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东部的汉文化博大精深,同样输出高等着文明,而青海加在中间,自然是各有所承”。西宁作为省会,又是另类的存在。以至于在内陆人眼中,它已经到了西域;在西域看来,它又是繁华璀璨的明珠。这和前清时“年羹尧”帅兵西征成功后,清廷对青海政策有莫大的关系。
抛开上述不谈,仅从游客的角度来看,青海给我的感觉是错综复杂的:地域上是那么的广袤,任凭身心畅游;纯天然的景色,另人心旷神怡,忘却凡世琐碎;然而神秘,来自于它的冷酷,总有人力不可抗衡的一面。在我心里,青藏高原的地位无可替代,神圣的,纯洁的,畏惧的,爱慕的,欣赏的都有,就是无关浪漫,却始终吸引着我。
自中秋前夕,西安拉开了为期十多天的绵绵秋雨,扰乱了出行计划。无声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一天总有那么几场,一连数日,无形的消磨着平日里所有的心情……节后一日,独坐茶几前斟饮,一壶接一壶,无关风月,无关时间,平平静静的随着时间自然流淌着——
我是个特别能耐得住性子的人,但这么被雨水耗着,多有不甘。想到此,立即从沙发弹起,“走”!从这个念头起,收拾东西到出门,不超过十分钟,就去往高铁站方向了。看看表,已经下午三点多了,也没查票时,管他几点呢,反正今天离开西安是肯定的。呵,运气不错,赶到西安北站,三点五十五,刚好四点十八分有一趟去往西宁的,拿票上车,距离发车还有不到三分钟。噫吁嚱!!
说走就走的旅行,对我来说并不新鲜,但这次是最急促的,从起念到行动以分计时,还是头一回。到达西宁站已是晚十点了,冷飕飕的风不知从哪个方向吹来,冻的人只打冷颤,常年待着北方工作的我,从心里上还是能接受的。在这大西北,没有风才是不正常的,一年两场风,一场刮半年。西宁站周边还是很繁华的,霓虹的璀璨丝毫不会因为天凉而变得黯淡。
就近入住后,歇息片刻,便去前台和老板聊了会,主要是想听听本地人对于出行的意见建议,毕竟山高路远,有些小细节,网上攻略可没有。热情好客的中年老板,充分展现了西北人的憨厚淳朴,一门心思的为对方好,直来直去,看不到一丁点的圆滑,好像来的不是客人,而是朋友般的亲切,让我备受感动。还以为全国都市里的人情大致一个样呢,看来还是很有差异的。再说到出行方式时,他说道:“坐班车逛不方便,耽误时间。包车去,走走停停随自己,也省心。我怕他们给你乱要,是这样,我让朋友送你去,一天时间,想去哪都行,给他个油费、过路费就行了。”事实上,去酒店的出租车上我都问了,仅仅去一趟青海湖都得600,而他叫的车还要低于市场价,况且逛好几处呢。没理由,只能委托他帮忙了。
早八点,一辆朗逸准时在酒店楼下,和老板年纪差不多的中年男子,同样朴实无华的西北人。鉴于他们善良和热情服务,最后我主动向其支付了不低于市场价格,以表谢意。后话不提。
出了市区一路向西,一直都是在爬坡,第一站就是“塔尔寺”,一座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喇嘛寺。塔尔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几百年间,众多活佛、喇嘛在寺内进行宗教活动,明清两代皇帝对寺内上层宗教人封名颁号。由此可见,这座“塔尔寺”在青、藏地区的影响之广。对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信仰的力量已经深入血液,深入灵魂,甚至每寸土壤里。也难怪,就像我写非洲记实里提到的观点一样:“贫瘠的土地上,滋养出的宗教信仰往往越发浓烈”。因为,这是他们活下去的精神支撑。记得当时有网友提出质疑:迪拜呢?没错,迪拜是超级富裕,但只是靠卖地下资源,其国土,仍是贫瘠不堪。
我只对这段历史感兴趣,无关宗教信仰,所以进去感受一番藏式风格的寺院,便转身而去。
接下来要走的路程,既让人兴奋又惊险。车子在十四道盘上,一圈一圈的爬升,从上往下看去,悬之又悬。海拔变高,空气变稀,雾气腾腾,云雾重的压在公路上,贴地而漂浮,这种现象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情况,你说下雨吧,它终究不是雨,不是雨吧,可车玻璃都已湿尽。气温越来越低,反正暖气都已打开,发动机的声音听着,明显变的吃力了。这就高原反应了?抬头一看,告示牌上写着“拉脊山——海拔4188米”。噫吁——都四千多了?!!俨然到了真正的青藏高原了,我开始兴奋起来。正在这时,荧幕化的一面出现了,一群藏牦牛井然有序的横过马路,车子只能停下给它们让路。有的牦牛瞥打量着貌似怪物的车辆,和当地的民风一样,眼神中都透着一股子憨劲。
经过牦牛群,不一会就到了名叫“宗喀拉则”的景区,听司机说,这里是看山景的,可云雾缭绕,阻挡了十米以外的视线。不过既然到了,怎么着也得取个景,遂下车前往。下车后,瞬间冻得人快僵住了,大雾的湿气浸透衣服,外加寒风凛冽,嘴唇都变色了。匆匆游走一圈,赶紧向车子跑去,在车里好一会才缓过身子。
随着车子驶出“拉脊山”,云雾渐远渐散,视野逐渐开阔,只见左右山间石峰,源源不断渗出水流,汇聚成大小不一的小溪,翻滚着流向下游。说到这啊,就不得不说说青海对华夏的水域贡献:我们常有耳闻的“三江源头”就在青海省,除此外,还有众多河流,孜孜不倦地向东流去,孕育着华夏文明。因此,有着“中华水塔”的美誉。
大约半小时后,经过“倒淌河”景区,向里望去,大都人为所建,与周边云雾中若隐半现的群山相比,显然缺少看点。继续向西行驶,冷空气逐渐退却,阳光明媚,风和日丽。路两旁高耸入云的大山,如传说中的凶神恶煞,目视着我经过,不怒而威,摄人心魂。一条笔直的蓝色公路,与天空的尽头融为一色,莫非这就是天路?我看着、看着,不觉入迷了,忘记了置身何处,忘记了要去往何处,只知道,前方是天的尽头……
“看,前面那道蓝色就是青海湖!”司机师傅指与我道。
只见远处从山脚下,一道比天色更深的蓝,向西无尽的延伸过去。“哇喔!这就是青海湖,终于见到了。”我兴奋的比划着。 师傅说:“早着呢,看着就在跟前,怎么也得二三十公里。”我当然深信不疑了,对于边疆的情况,我还是了解的:没有污染,能见度好,看到五十公里以外都不足为奇。
进入青海湖景区,骑着牧民的马去湖边,我是特别喜欢骑马的,走到哪,只要有机会,肯定不会放过。本想着在草原上驰骋狂野,能比内地过瘾些,呵,谁知还是那样,任凭怎么抽打,就慢悠悠的走,还不如非洲的驴好骑呢。哎!谁让是景区的马呢——
青海湖还是很震撼的,380平方公里的面积,瞭望无际。水质特别清,又特别蓝。在光射作用下看去,湖中间犹如一道水墙,高出岸边很多,给人无形的压力感。海风拂面,浪潮滚滚起伏,蹲下用手捧一朵浪花饮之,果然是咸的!要是将其变成淡水,那该多好啊!真搞不懂,明明是山上清莹的淡水,流到湖里,咋就成了咸的?!想归想,终究是多余的。不过,在这么高的屋脊处,还能有这么大一片湖海,本身就可称奇了。
这一天的行程,可谓奇妙无穷,震撼连连。3000米—4000米的距离,见证了古寺的悠悠历史,经历了四季多变的气候,见到了多次神往的青藏高原和青海湖,感受到了西北人憨实的热情。一幕幕片段皆为前所未见,却强有力的冲刷着大脑,洗礼着灵魂深处。
大美青海,我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