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意义不在获取信息,而在和比自己水平高的作者对话,提高个人的思考和理解能力,关键的关键,在掌握对方写作(解决问题)时思考的体系架构。
这是今天看到的一句话,我觉得自己要好好思考一下。
这两天在做微课,幻灯片基本做好了,可是还是感觉有问题,有些地方是放前面呢还是放后面,逻辑问题还是没理顺。由此我想到,这个问题好像在我身上一直存在,每次上公开课,做幻灯片总是各种问题。
技术不高是一方面,逻辑,设计也让人头疼。为什么有的人能做好呢?
技术问题可以通过学习改善,可是逻辑问题,这是个大问题。逻辑不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我的思考之路总是那么费劲呢
以后再看文章时,我要关注下书的目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编排?编排形式应该可以反应作者的思考体系架构。这将是我的切入口。
另外一点是要坚持写点东西。培根说过,写作使人精确,我的脑子乱,逻辑不顺,估计就是写的不多。写写试试,看看有没有改善。
今天看了去年的部级优课,再反观自己做的课件设计,要想得奖是有难度的。当然,如果只想完成任务,那就无所谓了。我在纠结。
暑假以来,很少跟老妈老爸打电话,想不起来打,我有时会自问自己会不会是冷血?我是不是有问题?也在反思自己为什么不喜欢给自己父母打电话。我不善于跟人交往,如果没有事,我不喜欢主动联系别人,大部分时候喜欢自己一个人待着,看看书,看看电视,发发呆之类。
碰到可以聊的来的,我可以侃侃而谈,一眼看过去就不喜欢的,或是话题不感兴趣的,简直懒得张嘴巴,脑袋不自觉就放空了,觉得这种情况下的自己好无趣,如果还走不掉的话,那种不自在简直无处安放。
所以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为什么我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我现在不喜欢去爸妈家,更喜欢待在自己家里,是为什么?
上初中时,我喜欢和爸爸下棋,一旦输了,老爸就会说我蠢,笨或者诸如此类的字眼。不知道自己偷偷抹了多少次眼泪,从此痛恨这些字眼。结了婚,生了孩子,为了家里的事,他们还是这样说我,人都说,爱之深,恨之切,这话有些道理,可是等我的娃娃长大了,我不会对他说这样的话。
生活不易,这一路跌跌撞撞,他们竭尽所能给我最好,这生养之恩,此生难报。我也愿尽我所能,尽赡养义务,让他们安度晚年。
可是心底里,有些伤疤,忘不掉。而且,很容易被他们触发,他们好像手持着遥控器,轻轻一按,瞬间就能让我火大。
所以在他们面前,我永远是个孩子。的确,那我就慢慢来吧。存在既是合理,目前这个状况,我只能接受。工作之前,我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被他们保护,这种保护可能也有一定的伤害性,工作之后,我在慢慢独立,学着过自己的生活,所以这就有矛盾。其实父母年龄大了,可能不是我需要他们,而是他们更需要我了,这也是一种矛盾。
人生实苦,可不曾经历,又哪会懂得呢!所以,只有慢慢来,慢慢体验,这或许就是活着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