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赛课,今天第一次试教,办公室丹丹说明天就公开课了,今天才试教啊?原来,要多与优秀的人呆一起才会变得更好。
今天试教遇到一些问题。一是学生不理解连续性动词的含义,尽管我有带领学生读一遍,但是不够,也许我的评价语也缺乏指向性,教师以为学生能懂其实不懂,还是要扎根、落实,不要走形式。师傅建议我直接给出解释,不要在这个解释上纠结太多时间。
二是“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猎狗的凶猛?”当学生没有按照我既定答案“连续性动词”答,而是答到了“锋利的牙齿”外貌描写时,我心里是咯噔了一下有些紧张,对学生的答案给予简单肯定并快速略过。其实,上一个环节掉了,“如果请你来当小作家,你会怎么写猎狗的凶猛。”如果有学生比较灵活达到描写外貌,那么我的评价语可以是:“你确实有成为作家的潜质,屠格涅夫也用到了外貌描写。”外貌描写确实也是写清楚猎狗攻击的一个方法,(当学生回答时,要不要板书)对学生的回答多几种预设可以让自己应对自如,心中不慌。
三是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作者是怎么把老麻雀的无畏写清楚的。”有些学生答非所问,开始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一篇感人的故事确实容易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师傅所说一切围绕语文要素,教学过程、评价语、总结语全部围绕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还是没有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学习方法也应是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觉得确实写得号、写得妙,打动人才忍不住低吟浅唱。我想到师傅说最后一个勾画环节总是师生一问一答,缺乏灵动。是不是可以加入朗读,师创设情境朗读,读得多了之后开始有层次的“背临”。
今晚再翻叶圣陶夏丏尊老先生的著作,每回读每回有体会。
“语言文字的教学应该偏重于读。”提示我们即便是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也应该偏重于读,只有多读,读到能背,才能把写法内化于心,等到自己需要用时便方便提取。“阅读要达到真正理解的底部,是要经过练习的。笼统看一两遍,绝不会真正地理解。必须要认真地辨析词义、句意和语气。”(句意和语气是第二课时可以作为课堂活动的。)看看我们的语文课堂,有多少是笼统看,提防过度分析,有多少是“逐课逐课地体会”,“仿佛跟作者一块儿想过考虑过。”“真正摸清楚他是怎么想怎么说的,不只是知道他大概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了。达到这个地步,才叫理解——真正的理解。”
“情感不可无所附丽,常要借述说或推断以答情,这就含有叙述的因素了。”“我们决没有虚悬无着的情感;事物凑合,境心相应。”原来学生回答时谈感受谈到老麻雀的无畏不只是情有可原,还确实有所依据,下次我的评价语可以是这样:你感受到了老麻雀的无畏、勇敢很好,可是情感不会平白无故地产生,作者又是怎么写出它的无畏呢?评价语既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又引导到语文要素。当多个学生用无畏、勇敢词语点评老麻雀时,可以评价:作者屠格涅夫将老麻雀的无畏渗入到了叙述之中,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我们从中无一不感到老麻雀的无畏。如果只是去采用那些情感的词语,如勇敢、坚强之类。就是写上一串又能抒发什么呢?配乐齐读。
“讲说和发问的时候启发性不多,也不易使学生自觉地动脑筋。怎样启发学生,使他们自觉的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这个项目做到了,老师才真起了主导作用。”到底怎样让学生自觉地动脑筋,书中并未说,可以作为论文题目积极思考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