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万众瞩目的民办初中摇号结束了,6148位小学毕业生,摇中了全市24所民办初中。恭喜这些家庭,手气666!
在摇号报名前,杭州某民办校还特别鼓励家长们尽管去摇号,对外称:根据前期测算摸底,西湖区各个学校的一表生如果摇号未中,都能回到对应的公办初中。言外之意就是:“请放心摇!”
所以手气好加学区好,就是“双优”!
去年,有一部电影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场场爆满,叫《学区房72小时》。
电影《学区房72小时》于2019年6月22日公映,影片荣获影评人奖、评委会大奖、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提名奖。
这部片子讲述了某大学副教授傅重为了让女儿进入市重点小学,在72小时内紧急出售现有房子,凑足钱款,买下对口学校的学区房。
可是,开头没看多久,我就歪楼了,竟然无感......
众所周知,魔都上海是全国有名鸡娃文化的诞生地和引领地,贩卖焦虑感的理想之地,无需到哪里,只需在上海妈妈群待上一待,焦虑指数蹭蹭涨。
还记得那个来自魔都的网红段子吗:
幼儿园大班小朋友,掌握1500个词汇,够吗?
挺辣眼睛,绝对暴击家长焦虑的神经,估计让很多家长大脑停止思考半响,回头只想有什么招,让娃赶紧多背几个英语单词?
不说上海了,就说平日里,跟朋友聊娃,朋友说:我们每天英文版动画片,一岁半都能说很多英语单词了。你内心有何感受?有没有一股热热的直击胸口的不安之火呢?
那为何无感呢,是因为我疑问:
鸡娃, 就是买学区房吗?
鸡娃, 就是找名师吗?
鸡娃, 就是上奥数吗?
鸡娃, 就是小小年纪, 记住上千个单词,拿到KET的证书吗?
鸡娃, 就是琴棋书画样样得学吗?
鸡娃, 就是考进(摇进)名校吗?
鸡娃, 就是看谁起步早,学得快,记得多,比比谁超纲更多?
我知道你们看到我的一系列疑问,也许已经憋不住地想反问或者质问到:那不然呢?难不成什么都不做?这是对娃负责!!!
那谈到对娃负责,我想有个老生常谈(忽视)的基本逻辑非常值得再次探讨一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也就是孔子老人家说的:因材施教!
如果《学区房72小时》里,这个背负沉重负担的傅重教授在拼尽全力购置学区房时,也用心去观察和分析这所学校跟自己宝贝女儿合不合适,也许他此时的心血会更有价值。
如果弄个名校,整个奥数,英语考个级,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就能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能过上幸福生活,倒也没有什么好谈的。
只是时代变了,这也意味着对人的要求也变了。
比如一直关心教育深耕教育,并发起新教育实验的朱永新教授在其著作《未来学校》中,提到未来教育的画像:
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教育不再是钢筋混凝土围起来的学校,是开放的学习中心;教育不再是固定的课程方案,固定的上课时间,是充满弹性和个性化的;教育不再只是为了文凭,而是获得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教育不再是为了考试和分数,而是为生活和生命更好释放的。
也许有人觉得这个太理想化了。如果你放眼全球,立刻会看到很多已经如此存在的学校,比如美国的HTH,中国的探月学院。这不只是教育理想的“理应如此”,而是效率优先,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不再适合当下的“肯定如此”。
激起我写下此文,是一个在县城当初中老师的同学不经意分享了一下县城的教育现状。
我好友跟我讲述我家县城孩子的教育
县城培训班现状
我家小县城对孩子教育的现状,若不是县城的好友聊起,我真没想到已经鸡娃到这种地步,焦虑茫然到这种地步。
每个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聊胜于无地给孩子安排了360度无死角的培训班,唯独不自己花时间,好像别人都比自己更爱自己的孩子,更愿意花时间了解和呵护自己孩子一样。自欺欺人到这种地步,孩子被鸡到哪里去都不知道呢。
再回到一二线城市,鸡娃是否略高一筹呢?能不能略高一筹呢?
网易新闻曝光了杭州某个家长嘴上总是念叨的学校,招生简章多处内容,违反义务教育精神甚至基本的法律法规。
翻译成大白话:
自主性强,习惯好的,遵守纪律的,学习成绩优异的,欢迎多多报名。成绩不行,就不要瞎掺和了。
有学习障碍(可能老师教法不对),有情绪障碍(容易激动?),不善于同学交际的,强迫症(过于心细的),抑郁症(可能只是内向而已),多动症(其实也就轻微感统失调)的,在校发生意外的,学校不管,都是家长的责任!
请注意哦,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在贵校发生意外,贵校怎么能把关系脱的一干二净呢?
没了掐尖的自主权,只能在招生简章中晓以利害。
家长指望好学校成就好学生,殊不知学校更指望好学生成就好学校。不然怎么连一个招生简章都感觉是“狗急了跳墙”,丝毫没有法律常识呢?
表面上看,城市文明优于县城文明,教育资源更丰富和优质,但是孩子们的经历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孩子的时间被统统填满,可依然化不了内心的焦虑和恐慌。
如此,不禁引发思考,教育的落脚点到底要落在哪里呢?
是充满优胜劣汰的竞争焦虑,培养人成为工作的工具;还是丰盈内心,开放合作,让人成为人呢?
教育是势利眼,还是有教无类呢?
教育是思想统一,还是百花齐放呢?
教育是培养考高分的能手,还是培养有思考力的独立人格?
教育是服从好管理,还是支持个性化呢?
哪一种教育更给我们大家带来希望,更适合当下社会的发展,更能帮助孩子立于未来呢?
不管怎样,还是呼吁大家迈出参与未来教育的一小步,比如:
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当下以及未来10年需要怎样的人才,自己心里有个相对清晰的人才画像,其实这也是教育的发展趋势。
然后拷问一下自己:是刷题得高分重要,还是沉下心来培育思考力更重要?
是不是可以拷问一下自己:学习的意义?学习真的只是为了挤独木桥,把别人统统PK掉,自己豪气的过桥,从小培养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是学习为了生活,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选择和创造适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我们要不要重新定义一下学习的意义,以及以后工作的意义呢?
是不是可以思考一下,煞费苦心地给孩子匹配名师,无死角陪伴鸡娃时,自己能不能每天30分钟,学习心理学,非暴力有效沟通,儿童观察。比如用心思考孩子的问题:我孩子最近上学拖拖沓沓,是不是有什么原因?
当你真正放下功利,对孩子真正好奇,一起跟他想办法解决问题。慢慢的,你了解消化的越多,思考的越多,方法越多,反而定力就出来了,最起码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吼二喊三体罚的频率就降低了。
更何况父母既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伴随并影响孩子一生的老师。是你择校,择名师也不能代替的。
如此,
你重金购置学区房,择校,奥数,英语,琴棋书画,都是术,道在孩子那里呢。怎么配置这个术,请结合社会发展对人的新诉求和孩子的特质,打一手相得益彰的好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