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有三美,结构、韵律和意境。软木画被誉为"无声的诗”,也正是因为有此三美。
李渔曾说“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者”。软木画素材大多取材山水,是大自然景致的概括与升华。要想在方寸之间表现宏伟、恬静、清雅等不同风格,需要借助得当的结构。软木画的布景,吸收了宫庭园林布局的精髓,这道工序往往是由大师傅亲自把关。“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哪里放置假山、何处布置亭阁,大师早已胸有成竹,信手拈来。软木画是立体的,有独特的空间感,通过高低、静动的对比,虚实、留白的处理,拓宽格局,延伸想象。通常,湖光涟漪,天高云淡的环境通过背景的几笔浅墨交代,近处的细节,用工笔表现。最后形成的整体,构图虚实有度、繁简得当,楼台高高低低、亭阁错错落落,“虽为人作,宛自天开”,和诗词的结构可谓异曲同工。
虽然无声,却一点也不妨碍韵律的表现。看到一件软木作品,我们首先会被细节吸引,像是刀尖在软木上跳着芭蕾舞时留下的足迹。一副三尺长的作品,至少要花费一个老师傅半年的时间雕琢。站在作品前,你会忍不住用手私下比划,感受用刀轻重缓急、逆顺游回。再看局部,线条长短粗细、曲直疏密,无不酣畅淋漓,造型方圆奇正、巧拙映衬,皆是洒脱自然;软木画,取材于葡萄牙、西班牙或阿拉伯进口的栓皮栎树。木质疏松,表面不甚光滑,零星散布微小的孔洞,给作品平添了几许自然和生动。画是立体的,随着视角的变化,犹如置身园林,移步换景。从一边到另外一侧,影子也在移动,恍若斗转星移,时光惆怅。看久了,忽然间一切都活络起来,仿佛有了色彩、声音和动作。松林蓊蓊郁郁、婆娑摇曳,流水淙淙潺潺、蜿蜒绵长,鸟禽啁啁啾啾、展翅蹦跳。一山一石,耐人寻味,一草一木,皆有生气,一鸟一兽,雅趣盎然。个体栩栩如生,局部交相呼应呼应,整体和谐一致,无不显示精妙的韵味和节奏。
软木画有很强的写实性,不仅讲究“有形”,更讲究“有意”。从自然美到艺术美,是一个提炼升华的过程。“观物取象” ,核心在“神似”。写物不似则欺,太似则俗,须“意象变形”,比例上适度变化,特点上适度夸张,便于更好地抒情、寓意和表现哲理。软木画还妙用“以小观大”的艺术手法,具有“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的表现效果。这些丰富的表现元素,和谐的创作组合,都是为了让观赏者能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正因如此,软木画得以诗化,文学化,成为精神生命的养料,导引情绪、激励意志、陶冶情操、滋养思想。
软木画发源于福建省福州市西园村,迄今已有百年历史,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寿山石雕、脱胎漆器并成为福州传统工艺“三宝”。一个世纪以来,经历了从发源、发展、鼎盛到衰弱的周期。
这门艺术问世于十九世纪末。福州民间艺人受到华侨从国外带回的木制贺年片的启发,以软木为原料,以刀代笔,运用中国传统的雕刻技法,制成这别具一格的工艺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软木画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成品出口到世界各国,光是西园村年产值最高时就达到数千万元。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外贸遭遇“寒冬”,国内市场也被许多质量低劣的仿制品充斥,再加上软木画制作题材和内容陈旧,尤其得不到青年人的认同,逐渐走向衰落。
在陈君锟老师的带领下,非遗星球体验师和一群华伦中学的初二学生参观了他的工作室。工作室位于一个简陋地厂房中,可是内有乾坤,简直就是一个微型博物馆。上百件典型的软木画作品收藏其中。陈老师对此如数家珍,这一幅有雅趣,这一副显禅意,那一副表达了美好的祝愿。
在短暂的作品鉴赏后,陈老师详细介绍了软木画的制作工艺,用刀的基本技法。孩子们早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开始自己的制作。老师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个软木片,上面用钢笔描好树干得形态,要同学们据此刻画。刚一上手就状况百出,这一刀刻重了,树干一刀两断,那一刀划偏了,差点英勇负伤。真是事非经过不知难。经过了开始的嬉闹,小朋友们逐渐安静下来,大气不敢出,深怕把树叶等薄如蝉翼的组件吹飞了。和初学芭蕾舞一样,小朋友的刻刀笨拙地在软木上跳动。
看着孩子们饶有兴趣、专注的神情,陈老师也觉得很欣慰。最终,在老师的帮助下,每个同学都完成了一个微型的软木画作品,满满的成就感。
孩子从小能有机会得到深厚文化的熏陶滋养,是极其幸运的。把非遗文化植入他们的内心,了解有这么个东西,体悟老祖宗的智慧,知道我们的来处。
为了让软木画这个传统工艺得到传承发展,以陈老师为代表的当代软木画老艺人也在不断探索下,不断尝试创新。在材质、颜色、技法、用途等方面进行改良创新。
有些作品通过崖柏、根雕等艺术品的结合,借助多变的形体、纹理获得出其不意的效果;有些作品尝试在原木的基础上做一些着色和点缀,增加作品的活泼性;有些作品把软木画和摄影作品结合,以优秀的风光摄影为背景增强表现;作品内容从自然风光,亭台楼阁扩展到生活场景、地标景点等;还有一些师傅积极吸收木雕、石雕等技艺,旁类触通,取之精华,在技法上升级创新。
除了在艺术表现上,老艺人们还在作品的种类和推广上煞费苦心。
传统的软木画常用于挂件、屏风、大小摆件等。和漆器、贝雕等其他工艺相结合,软木画成为了果盘、梳妆盒等日常生活器具的装饰。陈老师的工作室也不断开发出高端日用品、纪念品、商务礼品、收藏精品等新种类。
软木画有丰富的可体验性,可以和美学、教育、旅游等形式相结合,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软木画和美育相结合,可以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古典、恬静的气韵;软木画和青少年社会实践相结合,可以提高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认识,培养学生专注力和动手能力;软木画和高端旅游相结合,提供特色化、浸入式的文化体验,成为福州的名片。
在人才培养上,软木画逐渐从师徒口口相传,到系统化的“学院派”教学……即便如此,软木画还是正面临前着所未有的危机。据陈老师介绍,目前整个福州只有20多名师傅还在坚持从事软木画雕刻,接近一半聚集在陈君锟老师的工作室,“平均年龄达到70岁以上”。几乎没有年轻面孔。一是因为软木画商业化价值未能得以体现,收入不足以吸引年轻人,另外一方面软木画雕刻手法复杂,入门门槛高,至少要两三年才能学得皮毛。陈老师一辈人年轻时需要靠偷师才能学得技艺,现如今他想传授却无人肯学。匠人匠心无法薪火相传。
大师们正在慢慢老去,技艺濒临失传,按照这个趋势下去,软木画将在未来10年内消失。令陈老师心痛的是,他见证了软木画的繁荣发展,也可能会眼睁睁看着他衰败消亡。
如果将来我们的子孙只能从博物馆和画册中看到软木画,将是我们的罪过和他们的遗憾。
希望更多人关心、喜欢上软木画。
感谢陈君锟老师提供本次体验,亲自讲授、指导。陈君锟老师从事软木画制作已有40余年,是软木画代表性传承人,经历了软木画的发展从鼎盛到衰弱再到重生的全过程。因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不舍和坚守,已逾花甲之年的他仍致力于福州软木画的传承与推广。在此再次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本文部分内容源自“非遗星球”组织的非遗体验师交流活动。“非遗星球”是全球非遗爱好者的共同平台,不定期举行线上和线下的非遗文化项目体验,对话非遗传承人。在体验中传播分享,在创造中保护传承,赋能非遗,留住美好。
本文部分摄影作品谭德华先生拍摄,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