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午饭后在图书馆,整理自己这半年来学英语的卡片。码字码累了,瞥了一眼时间,三点半了,脑子已似老旧的风扇,吃力的转着,随时会宕机。刚好看到星星《Ready Player One》的观后推荐。
昨天我看了斯皮尔伯格的《Ready Player One》。看完后禁不住想看第二遍,看原著。这是个讲游戏的科幻片,游戏的每条线索隐藏在游戏设计师的人生博物馆里,就像解决人生问题要回溯你的过去寻找源头一样!
整个电影看下来,画面刺激紧张,扣人心弦节奏舒适。影片结束依然沉浸不能出来;画面美得来不及看字幕;人物、故事细节直到末尾才令你恍然大悟;故事本身没有大起大落的冲突,但每次逆转简单得那么合情合理……推荐!
我自己不玩游戏,然而看到斯皮尔伯格这个名字,小心脏欢呼雀跃起来。好在电影院也近,骑电瓶车不到一刻钟就到了。
我是听完电影的片尾曲才走出影院的,生了个懒腰,往人少的地方走去,走廊两旁站着刚看完电影的人们,年轻的情侣居多,也不乏三口之家。大家脸上泛着蓝光,注视着手机。此刻我们眼前的手机又何尝不是影片中的绿洲游戏呢?
我再次想到了麦基的话:
我们去看电影,进入一个令人痴迷的新世界,去设身处地的体验一份初看起来似乎并不同于我们,而其内心却又和我们息息相通的,另一个人的生活。体验一个虚构的世界,却照亮我们的日常现实。我们并不希望逃避生活,而是希望发现生活,以焕然一新的试验性方式,去运用我们的思想,宣泄我们的情感,去欣赏,去学习,去增加生活的深度。
我很庆幸自己今年终于看到了一部期待中的能照亮现实的电影。然而显然大部分人只看到了游戏,看到了画面,冒险……关于这部电影,游戏,科幻都只是外衣,内核是对科技的反思。斯皮尔伯格想让我们反思科技进步,尤其是虚拟世界,数字世界导致的人们对现实和虚拟的错位,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而这正是斯皮尔伯格一贯的风格,像极了他1982年拍摄的《ET外心人》,都是都是披着科幻的外衣,引发人们对科技的发展的思考。
而这部影片和《泰坦尼克》,《阿凡达》这两部的叙事模式内核是一样的,是典型的英雄之旅的模式。毕竟好莱坞的圈子里,把艺术和商业能完美结合在一起,拍出卖座又好看电影的导演不多。卡梅隆和斯皮尔伯格是里面的佼佼者。其实这是斯皮尔伯格一贯的主张和风格。如果你看过他早期的《拯救大兵瑞恩》和《辛德勒的名单》,就更能体会这种坚硬的外壳下,隐藏的人文主义情怀。
我不怎么玩游戏,也不会玩游戏,只是很小的时候,玩过类似叫太空大战的射击类游戏,比起现在的网络游戏,算是很简单的了。所以电影中出现的游戏基本没什么映像,倒是里面提到的电影,看过一些。我看这部电影时,除了导演在电影中提到的那些电影之外,我还想到了《侏罗纪公园》,《死亡飞车》,《黑客帝国》,《哥斯拉》,《金刚》,《ET外心人》,《机器总动员》。但这一点都不妨碍我的观影体验。电影的英雄之旅故事模式,节奏把控的非常好。偶尔来句玩笑话,舒缓一下绷紧的神经,结尾尽管早在意料之中,只是我猜主角会关闭游戏公司,最后他们决定每周二和四关闭游戏。这可能正是我不玩游戏,所以体会不到游戏乐趣的缘故吧。
另外,我印象深刻的是几个人物设定的细节。
首先是男主的背景设定,父母早早双亡,和姨妈住,还经常遭受姨妈男朋友的殴打,现实生活家庭破碎,缺乏亲人的关怀,也缺乏深度沟通,自然会选择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游戏之中。所以给观众的代入感非常好。影片开始,他的给自己订的规则是不组队;而到结尾他继承绿洲后,则决定和小伙伴一起平分股份,一起管理绿洲,这就是主人公的蜕变和成长。这期间我们跟着他经历了房子被毁,姨妈被杀,被101 集团追杀,经历他的爱情,他的勇敢,他的担当。一切都水到渠成,这就是好故事。
而其它配角,甚至女主的设定过于偏平化,不够鲜活。只是分配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也算符合游戏族的分布吧。我比较印象深刻的是,不过女主脸上的胎记,这个细节非常到位,它在时刻提醒观众,即使你在虚拟世界中再厉害,再完美,你还得回到现实,面对现实,面对自己的不完美。
这几天我一直在想,我们Cogmovies需要一次线下的聚会,当我在电影中听到这句台词时
Reality is the only thing that is real.
我觉得就是下周了,而下周刚好有清明节假期。
我们可以不聊电影,不聊写作,不聊读书,只是以开智的名义,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彼此的近况。我们不但要看电影,看书,写作,我们更需要connection in the real.
无独有偶,今晚另一位好友也推荐我看这部电影。我很庆幸看过这部电影,它的票房不会差,这是部值得我们去看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