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侄子小的时候总比别的孩子慢半拍,说话,走路,即使拿个玩具都慢。很小的时候只是觉得孩子可爱,慢就慢点呗,啥也不影响。去年上一年级了,孩子依然是慢,从一开始的着急,到现在慢慢接受孩子的慢,我们经历很多。
今天读了张文质老师的《急不得,慢不得》才知道慢半拍的孩子,不是因为孩子慢,而是因为父母的引导不当。写下来,送给需要的家人们。
从父母的角度看,感觉孩子做什么事都慢,吃饭慢,收拾东西慢,上洗手间慢,走路也慢,做作业更慢,其实“慢”是孩子成长的普遍规律。几乎对所有人而言,成长是从缓慢开始,再慢慢变快的过程。
为什么认为孩子慢?这里存在着认知的差异,父母认为孩子慢,但孩子可能并不觉得自己慢,他觉得这很正常,就是这样啊。比如洗澡,我们一般十五分钟能洗完,而孩子觉得十五分钟远远不够用,从开始洗,到涂沐浴液,然后把身上的泡泡全部冲洗干净,这点时间怎么够用?我们的速度和孩子对时间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还有父母的耐心问题。父母越是不耐烦催促孩子,达到的效果可能越差,父母老是催促孩子,老是不耐烦,甚至变本加厉,对孩子内在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有时候,孩子的“慢”是因为某些能力的欠缺。父母要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要在养育方法上做一些调整,不要高估了自己,不要以为严格要求就能让孩子的能力得到发展。要处处有意识地去提高孩子做事的速度。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要意识到,自己做事风格的简洁、高效,同样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
孩子“慢”的背后,有时候跟父母或者家庭习惯性的生活方式有关系,父母的以身作则非常重要。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还要特别有意识的去训练孩子,这里的训练是指用鼓励的方式去激发孩子。这种鼓励方式应该是一种比较日常化的方式,对孩子做得快,做得准确的地方,及时鼓励孩子,要让他明白父母欣赏的是什么。
面对慢半拍的孩子,父母的耐心非常重要。有些父母看到孩子慢非常着急,很多事情就代替孩子去做了。比如收拾书包,看着孩子慢,父母三下五除二帮孩子收拾好了,下一次在收拾书包时,孩子还是慢,因为他知道自己慢点没事,有爸爸妈妈帮助自己收拾。这时候的我们一定要耐下心来,教给孩子怎么收拾书包比较快,还可以给孩子一个时间的限定,比如三分钟收拾完,如果收拾完了,一定不要吝啬你的表扬,让孩子有成就感。
父母总是觉得孩子做事不专注,慢慢腾腾的,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恨不得取而代之,将孩子所有的事情麻利的做好。但是爸爸妈妈不知道的是,催促不仅不能起到让孩子节省时间提升效率的效果,反而会让孩子患上“催促后遗症”,分散孩子做事的注意力,继而让孩子对时间有了“免疫力”,做事愈加拖拉。
还要切记,千万不要拿孩子的慢说笑,越这是这样,孩子做事情的时候就会有一种紧张感,缺乏自信,自主能力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样下去,孩子就不仅仅是慢的问题了,他的心理素质也会很差。
换个角度看,“慢”不是缺点,做父母的要正确的看待孩子,多鼓励孩子,让孩子有自信才是关键。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在这个人人着急的时代,那些“慢下来”的孩子,可能耐力更久,能更快的到达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