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月的时候,去了一趟山西。自然而然的,得去看看山西那些闻名遐迩的景点,无论是晋祠、绵山,还是平遥古城、王家大院,甚至连汾酒博物馆和武则天博物馆也不曾放过,然而,当时光渐去渐远,留在记忆深处的却是那一片青灰色调的王家大院。
都说“王家归来不看院”,去时心中深不以为然,总觉得有点夸张,车到静升镇时,接近正午的阳光直射下的那条景区街道上行人不多,完全没有别的景区那样的喧闹,很有几分空旷和寂静。
稍微走段路,来到入口门楼处,青灰色的门楼,高高的挑着两只大红的但是有些褪色泛白的灯笼,在正午温暖的阳光下,在暗淡的背景中,宛如两位已褪去鲜活色彩的中年女子,竭力炫耀着过往的热闹和繁华。门前那两个傲然的石狮,千年如一日地忠实地履行着职责,巍然卧立,一如既往地守护着当年王氏家族的显赫地位。
推开厚重的大门,依稀间,一驾木质的马车,吱吱扭扭地从悠远的巷道深处驶来。赶马车的小伙子,不正是王家的始祖——卖豆腐的王实吗?“卖豆腐嘞,卖豆腐嘞……”吆喝声,马蹄声,由远及近,是那么朴实亲切,是那样童叟无欺,唤醒了尚在梦呓中的大街小巷,豆腐的醇香在晨风中弥漫开来……
早年间的那个“豆腐发家”的故事,我是听过的:王家从太原迁来,从小本生意而起,慢慢弃农经商……铜板变成了银票,豆腐担变成了票号,窑洞变成了城堡。嘉庆年间,王家大院,在灵石静升村终成。 层层叠叠的院落,让世世代代的王家人为其耗尽了终生。 我喜欢这样的故事,诚信经营,勤俭致富,天道酬勤。从他们的由农到商,再从商到官,而后官商结合,历时二十余世,人丁繁茂,家园庞大。自清初直至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历经600多年的奋发与辉煌,而后终于销匿于历史的大幕中,只留下物是人非的大院,默默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2
站在高高的护院城楼上,晋中的五月风猎猎地从耳边呼呼而过,居高临下,满目的青灰色调浓厚清浅地铺展开来。高家崖和红门堡,横卧于黄土高坡半山,两堡间有架飞桥,依山就势,层楼叠院,鳞次栉比,脊墙檐房错落有致,无数的通道分出数不清的院落,万千的灰砖青瓦映入眼帘,此情此景,倏然却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孤寂、一种只身一人走入历史深处的寂寥。
下来城楼,走在那青石板的卧龙道上,街是龙身,巷是龙爪,河漂石是龙鳞,老槐树是龙尾,井是龙眼。两眼水井中的水,一苦一甜,这似乎也应着人生哲理:苦中有甜或甜从苦中来。而那一条蟠龙里,却暗藏着王中套王的格局。一个大大的“王”字永远烙印在晋中大地!是有意?还是无意?或许是鼎盛时期的意气飞扬,就无所顾忌了吧,偷天换日的设计蕴含着王者气概,于是在这贫瘠的黄土高坡上,一座腾蛟欲飞、气势逼人的庞大院落坐落于此,也从此给后人留下了“华夏第一宅”的美誉。
3
然而,毕竟是在晋中大地,不似江南园林轻巧灵秀,绿意盎然,建筑色彩单调了些,于是王家人以自己的风格来装饰:砖雕、石雕、木雕、镂空。
因着晋中地域及气候原因,他们在青灰色上用心雕,用情描,以自然山水背景、以珍禽异兽为原型,以历史掌故为图案,以传说风物为点缀,让呆板单调的木头石头砖头热闹灵动起来。精湛的雕琢手法,丰富的表现内容足够令人眼花缭乱:目光所及之处,处处皆有惊喜。无论窗棂楹联,或是影壁扶栏,皆有寓意深刻的雕刻镂空。水草兰花、四时瓜果、宝壶净瓶、樽鼎彝爵,俱各不同。环院影壁处处是美好寓意的麒麟送子、飞马报喜、一路连科、马上封侯、指日高升……
真可谓是尺木皆画,片瓦有致,寸石生情。如一幅幅渐次展开的画卷,向我们这些后来者诉说着他们古老又古朴的家族家风,透露着他们祖辈当年期待子孙万世封侯的美好意愿,绝没想到如今留给我们的仅是那精美的雕刻艺术及让无数文人墨客震撼的院落民居、灰墙黛瓦。
4
历史的长河在光阴中静静地流淌,毫无拦阻地一路向前,曾几何时,多少烟雨楼台飘过,然后消失无踪,唯有那镌刻在斑驳的古城墙上的记忆,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王氏家族历经百年苦心经营,其实也只是瞬间偶得的喜悦。
同任何名门望族一样,有鹏飞凤起的兴旺腾达,也有后辈人物的不思进取。 高墙大院,封闭了梦想,却阻挡不住奢豪之欲。王家后人在富贵流传中,肆意放纵着,狭隘封闭着,自我满足着,自然无暇余时光胸怀天下。光绪十七年,王家的继承人王梦鹏染上毒瘾,于是,王家大院便日渐隐没在鸦片的云遮雾绕之中了!坐吃山空,这座宅子,最终以964两白银的价格转让他人,而当年王氏宗祠里的一座戏楼,就花费银两3200两。大院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留给世人几多嗟叹?
风云流散,数声叹息。一种寂寥与孤独向我袭来,一种无法超越的宿命性悲剧感涌上心头……手指轻轻地划过那些纤细繁密的各种雕刻图案上,那一刻,心里是多么地渴望能读懂当年造屋人的良苦用心。
繁华落幕,所有的初衷与设想,统统交付给这方庞大而寂寞的院落。前人的心思,后人能有几人悟透?因为穷,能义无反顾地走出去,有了气势恢宏的大院;因为富,安心厮守于这片黄土地上,却重新走向贫穷……华夏大地流传一句经典老话:富不过三代。当年盛极一时的晋商,以王家大院为代表,即或历经600多个春秋,却也难逃宿命。这何尝又不是一种启示,一种教训?坐在院外林荫下,我们除了喝着老陈醋,酸涩地回想着“那些曾经辉煌过的岁月”外,是不是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只是至此之后,那王家大院就深印于脑中心上,果真是“王家归来不看院”啊。自那后,只觉其它的院落再是如何,也缺少那恢宏壮观的气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