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的主题是“竞争、名声、工作狂”。这一课,作者主要探讨的是那些在创意之路上可能会突袭我们的危险,即主题所示的三种——竞争、名声、工作狂。由于创造力是关乎心灵的问题,所以这些危险也大多来自心灵层面。
首先是竞争。作者认为,很多艺术家创作受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竞争思维。在她看来,竞争的心态是为了满足自尊心,这就要求我们不只是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更要抢在别人前面创作出最好的作品。这种“想要做得比别人好”的欲望会扼杀掉“想要做到”的欲望。对艺术家而言,创作出作品就已经是成功了;而对竞争者而言,仅仅是创作出作品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打败别人”。所以,竞争精神往往会使艺术家做出仓促的判断,在一个创意萌生之处就会草率地判断它——不是极好就是极坏,一旦觉得这个idea不会走红,就会将之丢弃。然而,任何一种艺术的成熟都必定需要时间来走过最初的笨拙和丑陋,所以,决不能过于草率地评价一件羽翼未丰的作品。
其次是名声。对于普通人而言,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名声=成功”。而对艺术家而言,这个等式不成立的。作者在书里说,“名声会让人上瘾,它总会让我们更渴望获得名声。”她认为,名声和成功不同,认真地完成一天的工作也是一种成功。而名声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毒药。对艺术家来说,作品的意义在于其价值本身,但名声总是会混淆我们对价值的判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名声很大的作品实际上并不是优秀的作品,这巨大的名声往往是市场运作的结果,而与其实际价值不相符。
最后是工作狂。“工作狂”的英文是workaholic,“-holic”意为“中毒、沉迷”。可见,“工作狂”是一种瘾,是一种不健康的欲望,它也会阻塞我们的创作能量。
“我正在工作”这句话本身仿佛带有一种无懈可击的、含有美德与尽职尽责意味的语气。而真实的情况是,我们常常用工作来躲避我们自己,躲避我们的伴侣,躲避我们真正的感情。
仔细回想一下我们身边的“工作狂”,对他们而言,似乎工作是生活的唯一内容,任何乐趣都是不允许的。然而,正是乐趣才能给我们带来创造力。所以,很多处于创作瓶颈的人也会回避乐趣,他们会认为在创作陷入僵局的情况下还去寻找乐趣是羞耻的甚至罪恶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为自己心爱的目标精力充沛地工作,这不是工作狂。二者的区别在于工作时投入了多少情感的成分。
可以发现,从“竞争”到“名声”再到“工作狂”,这是一个逐渐递增的过程。当我们有了与人一争高下的念头时,就免不了生出“想要创作出比别人更好的作品”的念头,这种念头又促使我们沉迷于工作中,最终使自己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
那么,搞清楚我们目前处于哪个阶段,就非常重要了。当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时,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被我们当成权利捍卫的,往往就是障碍。当你最为空虚、焦虑时,想要选择放松的方式,很有可能就是你创造力的最大阻碍。而选择这些阻碍的目标只有一个——减轻恐惧感。并且,我们常常会把选择这种抵挡恐惧的方式看成巧合。
作者在这一章中再次强调了“晨间日记”的重要性。她说,晨间日记是一条探索的道路,帮你回归自我。越是处于瓶颈期,越要坚持写“晨间日记”,因为我们必须这样做。而“晨间日记”会帮助我们校正一些事情,迟早那些事情会步入正轨。
这一周的共读有些不在状态。前半周宝宝生病,频繁跑医院,后半周自己又不舒服,天天都提不起劲。于是索性就懒懒散散地过了一周,当作休整吧。
这几天在反省,我似乎也陷入了那种“竞争”的恶循环中。作为一个全职妈妈,我原本不需要和任何人竞争,可以悠悠闲闲地度日。但我每天都很焦虑,究其原因,还是在于观念的问题。我总认为自己目前是在虚度时间,甚至有时会迁怒于孩子。这也是一种“来自心灵的危险”吧。正是因为这种焦虑的情绪,我总是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写自己想写的文章。
然而,全职妈妈就一定没用吗?全职妈妈并非没有为家庭创造价值,还有什么比照顾一个孩子更重要的呢?我得慢慢调整自己的观念,不与任何人竞争,按自己的节奏,享受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最好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