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经典中《心经》的头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我们不用达到能观自在的菩萨境界,只要能够达到观自在的人生就很不错了。那么自在的人生要怎么去观照呢?这就需要从我们深刻的人生体悟中去寻找。
人类一直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前进,认识和发展都是人类生存的必然目标。人不仅要向外去探索,以求得对外在的把握,而且要向内去挖掘隐藏在人自身中本自具足的智慧,从而认识你自己。
怎样才算达到认识自己的标准?事实上并无标准答案,因为人与人之间不论是生活工作或是个人成长环境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但想要判断自己认识自己的能力,有一条规律可以借鉴,这就是智慧层次越低的人,要想认识自己的难度就会越大;而智慧越高的人,对自己的认识程度自然就越深。
人的思想境界有两种,一种是有限境界,另一种就是无限境界。有限境界的人是还没有获得智慧的人,他的眼光和视野只停留在自我认为的狭隘世界中,被疑痴和无明所包围着。这种人仅仅知道自己做的那些事,就觉得自己是有智慧的人,自以为自己的所见所闻就是世界的全部,还沾沾自喜;而他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多无知,在他的世界范围之外还有太多的事物是他不知道的,特别是对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人应该怎么活”都还没想清楚。
达到无限境界的人已经获得智慧,知道人的局限性,可以正确地认识宇宙人生,知道世界的广大与高远,知道自己在无限广博的天地万物面前一无所知,清楚认识到人类与社会在无限宇宙中的渺小。
其实“认识你自己”就是不断地在自我反思中拓宽自己与外在的相对性。我们都知道人的身体天生如此,每个人在身体的质量、空间性质、以及生理性质之间的差别一目了然,谁比谁胖、谁比谁美、谁比谁重、谁比谁高大威猛,等等这些都无关紧要,通过对这些的比较也不可能达到认识你自己的目的。
有人可能会以自己的长相、名字、身份来认识自己。但是人的长相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儿童时稚嫩,青少年时容光焕发,老年时弱不禁风。
人的名字也只是人的代名词,同在一个世界,可能有几十个几百个甚至上千上万人取了同一个名字。
有的人现在是这种身份,说不定之前不是这种身份,有可能到以后又成为了另一种身份。小时候是父母的儿女,长大成家了变成了丈夫或妻子,有了小孩变成了父母。所以从长相、名字、身份上都找不到那个本真的自己。
只有从谁比谁看得开、谁比谁想得通、谁比谁悟得透,等等这些内在思维层次上的比较才能最终达到认识自己的目的。因为只有通过不断在思维领域内的比较,才能真正激发出隐藏在人自身内的智慧潜能。
多去与那些已经出现过的智慧巨人交流思想,多看他们的学术著作,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反思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建构,以求获得通达的思维境界,这样才能真正的认识你自己。
因此,从外部世界中是无法认识自己的,只有从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中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