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你奶奶骂爸的常用语,现在写出来,还倍感亲切来。不久,爸就成功进行了一次途步远征。从南麻县城到张家坡,80里路,一天走完。那时爸三年级,十一岁。
那是个秋冬季节,我记得有晒地瓜干的了。地瓜干是当时咱那个地区主要的粮食。我在姥姥家还亲自参与过生产地瓜干的劳动。
秋天收获了地瓜,有两种收藏方式。一是把鲜地瓜直接储存,储存在地瓜窖子里。一是现场切割,就地晒干,就是地瓜干。
地瓜窖子类似陕北的窑洞,只是从地面往下打,窖口像井口,只能容一下人上下进出。不像窑洞是沿着山体横向挖进,门口宽敞而已。都是在厚厚的黄土层挖出一个大大的空间,一个为了储物,一个为了住人罢了。
切地瓜则是用地瓜擦子,是农民自己发明的工具,原理来自木工的刨子,也类似你曾用过的铅笔刀。只是铅笔刀设计成旋转的,而刨子是平向的。地瓜擦子则是在一块木板上安装上镰头而已,那个时候镰头是农民重要的工具。我们的党旗就是镰刀和锤头,就是工农联合的意思。那个时候工具太紧缺了,平时装上把做镰刀,切地瓜时就卸了把装在木板上做刀刃。
到了秋天刨地瓜的季节,全家人上阵。壮劳力负责刨,妇女负责切片,孩子们就负责摆放地瓜片凉晒。真是好不热闹的场面。爸一定是参与晒过地瓜干,收过地瓜干的。也曾尝试擦切地瓜干,只是拿大地瓜擦切一两片而已,大人只为满足爸的好奇罢了。那是技术活,不小心会切到手。关键是最后一两片,既不能浪费,还不能伤到手,是需要熟练的经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