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简书、微信公号、头条号和博客,哪一款好用?”说了简书的很多优点,这篇提点意见吧。
与微信公号、头条号等平台比起来,简书没有一个强大的“管理者”。
也就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小编”。这样的好处是,没有人会严格地管理你的作品,但同时也不像其他平台那样,你把文章发出去就可以了,推荐分发阅读等等自己就不再管了。
简书像一个很多小社区集合而成的大社区,只有小社区的各自“楼长”,没有大社区的“街道办主任”。
由此产生出了一些问题。
一是没有统一标准。
这是最让写字的我们困扰的。不知别人怎么想,我是专注于写字而不太愿意花心思在如何推广文字方面的。但没有统一标准恰恰需要在这方面花很多心思。
有些标准是统一的。比如在上一篇里提到的关注2000、喜欢4000才可能申请签约作者。
但除了这不多的客观标准外,主观标准更多。比如,同样一篇文章,到底应该投向哪个专题?同样一篇文章,可能同样专题的不同主编,一个通过,一个却拒稿。那下次类似的文章应该往哪里投呢?就更不用说类似主题的不同专题了。
二是专题机制的困扰。
本来简书设立专题的初衷是很好的,可以让审稿发稿变得更专业,也让作者投稿不再盲目。
但这除了让新来者有点无所适从外,即使像我这样用了几个月的人也时不时有困惑。
就拿简书官方专题来说,有些“读书”“人物”“历史”之类的比较明确,但有些分类不太明确,比如“想法”“奇思妙想”“哲思”这些专题看上去没啥区别,别说乍一看,就算投过多次稿的也不太摸得清楚到底咋定位的。
还有些专题名字是重复的,这种情况还不在少数。不要说很类似的名字了,完全一样的也有啊,比如叫“读书笔记”的专题就有好几个,我投稿时就投错了几次。建议简书官方设个专题注册核查机制,其实就是简单比对一下,已有专题名至少不应再允许注册了吧。
如果再进一步的话,就是对设立某个专题设定一段时间的观察期,观察期内设置一些指标,能够达到指标的再转正,不行的应该取消。那些未转正的专题应该明确标明,给作者投稿以指引。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有的专题以前可能火过一阵,关注与发文数都不少,但由于种种原因,已断更了很久。这样的专题乍一看根本看不出来,有不知情者投进去的文章就瞎了,等了几天不见审出来,等发现再改投的话,有些文章又过了时效性。
对于那些非简书官方专题,其实有些做得很不错,但混同在一般专题里,有些可惜。
除了对作者设置等级(这个下面还要谈)外,对专题也可以设置等级,同样是设定一些指标,按达到指标的情况升级。比如官方专题可以设定为五星,其他新设的过了新手期转正的是一星。然后根据发文数、审核时间、发文质量、互动等调整星级。
这样可以杜绝那些心血来潮设立的专题,里面有个三、五篇文章,然后就扔在那儿没人理了。
简单一句话,专题也要有准入、退出和评定机制,同时要加强简书整个专题的统筹。
三是激励机制应升级。
简书比较看重作者自发的联系与互动,但从官方给予的激励稍嫌不够。
目前作者只分简书作者与简书签约作者两类。这在平台初创期没有问题,但随着作者越来越多,其质量难免参差不齐。
就像一支队伍和一个组织,开始时人少简单分类即可,后来人多了,结构复杂了,总要随之调整组织形式吧。
比如最近邀请到大咖蔡骏加入,但他同样只是简书作者,像他这样成名已久的写手,应该单列一类“简书特约作者”吧。
简书作者和简书签约作者目前看分类也远远不够,比如新来乍到的,不妨设立一个“简书新手”;那些至少出版了电子书的再给“简书签约作者”头衔;中间的大部分作者根据其发文量、喜欢与关注量可以再分分等级,比如“简书资深作者”、“简书优秀作者”之类的。不同的专题也可以设立“简书某专题签约作者”的分类头衔,这样一目了然。
总之,目前只分两类有些过于笼统,而且过于看重喜欢与关注这两个硬性指标。
四是首页应予改进。
目前首页热门文章单纯靠阅读数排名有些单一与偏颇。那些标题比较抓人的肯定排得靠前啊,所以即使是鬼故事也起个“啪啪啪”的标题。
也因为这个原因,首页上的鸡汤及技术干货类过多。当然,不是说这类的不好,但如果充斥着这类的似乎有点问题了。
按目前的设置,一般登陆后映入眼帘的就是热门的前几篇文章,这样使这几篇更热,其他很多优秀文章获得关注的机会很小。
本熊的文章被推荐到首页也不少次了,但似乎推了跟没推没啥区别。以至于我还写了一篇“大家别向“首页投稿”投稿 ”。上不上首页还是应该体现出差别来。
除了上述几大方面,还有几个小点。
比如,文章被编辑推荐了,可否标出是哪个专题哪个编辑推荐?能否在作者各文集下显示该文集篇数?能否将电脑版设置得和手机版类似,一登陆就显示自己关注的页面,或者能迅速找到这个页面。
据说简书快要上新版了,希望能在保留原有那么多优点的情况下,改善完备一些功能,让写字的人用得更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