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樊登讲《怪诞脑科学》。其中谈到了光圈效应和音叉效应,我觉得跟佛教“一念到天堂,一念到地狱”的思想有互通之处。
音叉效应就是如果你看一个人很糟糕,那么这个人无论干什么事,你都觉得糟糕。光圈效应跟它相反,如果你看一个人特别美好,那么这个人干什么事,都是很美好的。
研究者们做了一个实验,拿一张照片给观察者看,一个小男孩的照片,说这个小男孩刚才扔石头,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然后请观察者来评价这个小男孩的行为。两组人,一组人给的这个小男孩的照片,好看一点;一组人给的这个小男孩的照片,难看一点。然后就问,你们怎么评价。
几乎没有例外,就是只要给好看的那组,大家的评论就是,孩子调皮、好玩、好动,谁小时候没犯过错,不都这样吗。你看这就是光圈效应,因为他长得好看,所以他的行为就变得可以理解了。然后给那个难看的那组,大家就说这是个熊孩子,差劲。
你看,形象好坏影响了对人品行的判断。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实验。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而学生们并不知道。两种介绍间的差别是: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淡回避。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光圈,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看到这两种效应带来的认知缺陷。
1.它们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
2.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3.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少实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