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这个话题应该是目前当下最热的话题了,目前很多新兴的互联网的产品都打着5G的旗号招摇撞骗,5G在很多小伙伴认知中更多的只是一个噱头,或者仅仅是网速更快一些而已,对于5G更深层的一些价值和应用场景并不是很了解。
有些朋友可能会说5G速度更快,但是目前4G也能满足今天对网速的需求啊,看电影,聊天,发视频都挺快的,那你5G的价值在哪里呢,没有5G一样不是好好的
那我简单举一个4G不能满足需求的例子,这个我深有感触我们公司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央企,公司大约有3万人左右,我们公司的休息时间是固定的,每天上午10:00-10:15,这个时间是我们整个公司给员工休息的时间,大家可以抽烟可以玩玩手机(工作时间是不能玩手机的),但是由于时间很集中,地域又集中,在有限的空间内,几万人同时打开手机,这个网速可想而知,反正我得手机经常会显示没有移动网络。
这就是4G的弊端,信息的流通量远超过了网络的带宽。
可能又有小伙伴说,这种场景毕竟是少数。的确这种场景并不是随处可见。
但是一项技术能否被应用并且在商业上获得成功,不仅取决于当下和近期可预见的需求,更取决于他能否符合用更少的能量传递处理和储存更多信息这个商业发展的轴心趋势,如果符合,需求甚至会被创造出来。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世界上大部分地区2G的移动通信都够用了,大家不过是打打电话,发个短信。因此,虽然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高通公司已经开发出基于CDMA的3G技术,但是一直找不到很好的应用。
那么能否,通过先上3G网络,再想办法开发适当的应用呢?日本和英国都想到了这一点。日本的KDDI公司早在2003年就率先实现了3G商业运营,并且2005年达到了2千万的用户,但是,当时普及3G的预先要求其实没有达到,配套的产业也没有成熟,因此它在移动互联网真正普及的3G、4G时代并不亮眼。
比如说当时的处理器耗电量极高,电池的寿命极短,KDDI的3G手机,如果真的上网,当时主要是音乐下载服务,只能待机四小时,而且当时流量费极贵。这就是预先要求没有满足的后果。
2003年Google专门派了十多个人去考察日本市场,发现年轻人每月要花掉大约200美元在流量费上。那么为什么当时KDDI急于开通3G服务呢?因为当时有个痛点2G无法满足,就是音乐的下载。KDDI希望因为开通3G服务其它应用能够跟上,但是它显然过于乐观了。
在英国,沃达丰在2000年就花巨资拍下了3G的无线电频带,但是因为和KDDI遇到同样的原因,业务完全没有做起来,再加上随后互联网泡沫破碎后全球IT产业不景气,沃达丰出现巨亏,因此人们当时都在讲,3G或许是一个伪需求。就如同今天不少人觉得5G是伪需求一样。
当然,我们今天知道,后来因为有了低功耗的ARM处理器,有了很省电的安卓操作系统,有了容量密度翻番的电池,有了能够容量大的存储器,有了云计算提供服务,3G手机普及的预先要求才满足。
随后,3G手机的出现反过头来让各种基于移动终端的应用得到了发展,也完成了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闭环。这就是技术创造市场很好的例子。
至于5G,它今天所处的时间点其实和基于CDMA的3G标准刚诞生时,非常相似。一方面,确实有一些应用场景4G不能满足,但是目前这种场景并不多,关键是和5G相关的很多事情还没有完全准备好,虽然很多5g的新基建还没有成熟,但是国家已经在大力扶持了,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5G时代真正到来并不会很远,也一定会让时代的发展更上一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