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老姐组织了一个微信群——无主题变奏。一开始看到这样的名字,我挺疑惑的:既然无主题,还怎么变奏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今天参加了“无主题变奏”群的第一次线下沙龙活动的破冰之旅。
群里现今共有各行各业人士四十又一,涵盖了媒体、地产、广告、互联网等众多行业。而今天到场的朋友也都非常积极,一轮自我介绍之后,又三五成群交叉互动,真的体现了群主建群时所提出的跨界交流的初衷;在沙龙最后,我也知道了“无主题变奏”并非指没有主题,而是指这个主题并非固定而是变化的,而变化的方向则是根据行业跨界碰撞所产生的火花来决定的。正如阅尽北京各色沙龙活动的文叔所指出的:虽然我们的沙龙名字叫无主题,但是我们一定要确定一个主题的范围来,并且尽可能做出一个产品来。这样,这个沙龙才能不落俗套,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才能一直持续的办下去!
我是第一次来参加这样的线下沙龙活动,但是收获却异常的大。因为这不是一次以共同爱好名义的兴趣交流活动,也不是以同行业同背景名义的业内行情交流;而是一群身处各行业、有着迥异兴趣的思想碰撞活动。而这样的活动真是我所期待的。
不同行业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看待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角度。即使是同一行业的不同人,也会有不同的。举个例来说,在闭源操作系统 Unix 中,有个命令叫做 more,它是将一个屏幕不能一次显示的内容分屏显示, more 的含义就是我还有更多的内容可以显示哟。而与之对应的开源操作系统 Linux 中,也有个同样功能的命令,却叫做 less。你看 less is more —— 这是著名建筑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提倡的“少即多”,一种提倡简单,反对过度装饰的设计理念;同时,这也是 Linux 的设计哲学之一。同样的,在软件行业中,商业软件常常都会有一个 Copyright(著作权) 的版权声明; 而一批提倡共享精神的开发者却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是一种封闭的、保守的、充满商业利益的手段,因而自由软件的发起人理查德·斯多尔曼提出了 Copyleft(著佐权)的概念,现在开源的思想和软件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传播开来。
同行业的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就有这么多的不同,更何况不同行业的人之间的思想碰撞呢?就比如文叔所说的我们的沙龙,不仅仅是大家线上线聊天、线下聚聚会而已,更重要的是能推出一款产品出来。这个时候,作为一个程序猿,我想的可能就是这个产品是个什么形式,如何去实现? 而做策划的人,可能更多的想的是这个产品的定位是什么? 做广告的人想的也许就是该如何来宣传推广它? 做品牌营销的人考虑的就是用户对这个产品的反映和对品牌内在价值持续的经营……
在我看来,现在这个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的时代,是一个堪比大航海时代的伟大时代。传统的行业会逐渐没落,而单纯的互联网行业也是一个美丽的泡沫。而一旦两者结合起来,得到的就是一个崭新的未来。做手机的小米,做餐饮的“雕爷牛腩”、“黄太吉”、“西少爷肉夹馍”,做美甲的“河狸家”,做自媒体的“罗辑思维”…… 有先见的各行各业的人已经开始在不断试水、探索行业间结合的尝试;而作为一个互联网从业者,一个纯理工科背景、思维的人,难道不也应该向其他行业的人学习、交流吗?
期待沙龙以后的活动,共谱一首无主题变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