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老乔,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么不专业。带着个小气的小本子,挎着一台小气的非专业相机,一副眼镜压在鼻梁上,完全没有“记者范儿”。我们相识的具体细节我也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是在商贸学校,也就是每年的艺考集聚地,没错,我们是因为要共同采访艺考认识的,迄今为止,能想起来的就只有这些了。
我跟老乔属于见一次留个联系方式,再也不相往来的那种。由于工作原因,认识了很多人,有记者、老师、校长、摄影师……,而最终能继续保持联系的却寥寥无几。每每翻看工作通讯录,好多人已经忘记是在哪认识的,又是为何认识的了。而老乔之所以我还能有几分印象,是因为我们同在济南,而他也经常会在空间发表一些文章,有他写的报道,但更多的是他的采访随感或采访札记。在广告、矫情文、鸡汤文刷屏的今天,能在空间看到他的文章,实乃一件幸事,对于我这个空间将要荒废的人来说,我也会停留一下去看看他写的文章。久而久之,我也知道他是如何自称的了,没错,就是“老乔”。作为一个晚辈,我这样直呼人家大姓,确有不敬之意,但我感觉“老乔”这个称呼真的很好,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我想这也是为何他后来在“齐鲁壹点”个人订阅号那么受欢迎的原因。他就像是一个老朋友,把自己的一些思想或者见闻写出来,跟大家一起交流,这跟很多高高在上或自我感觉良好的记者截然不同。
慢慢地,空间已经成了我的工作领地,点击空间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以至于下班不再有上Q的习惯,老乔在我的记忆中也越来越模糊了。直到前几日,大学舍友二雷,也是齐鲁晚报地方站的一名记者,让我去帮她领奖品,还强力推荐我下载她们那个“齐鲁壹点”APP,在她的诱惑下,我顺势也成了这个APP的一员。本来毫无兴趣,只是为了她说的有好多优惠活动,没错,我就是喜欢参加这种毫无希望的活动,天天幻想自己成为那个幸运儿。就在我浏览这个APP的各种内容设置,并将它与并读做比较时发现了“老乔游记”这个壹点号,里面都是老乔写的,心中各种激动,还特别认真地读了好几篇。曾经我记忆中的那个“非专业”记者的文章,满是人文情怀,对哦,我差点忘了他的准确身份——文化旅游记者。
初次相识是在2014年的山东艺考季,那次是面对面对交流,再次相识是在他的订阅号,这次是单线交流。老乔,一直在进步,而我是否一直在原地踏步呢?
老乔,你的文章我会继续读!
#�������7�z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