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鸟儿注定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羽毛太鲜亮了。---题记
从魏智渊老师一篇文章中看到关于这本书一段介绍的时候,我还没太在意,毕竟这世上好书太多,而我读书又太慢。
后来也不知什么原因,在当当网上就拍了这本书,却又因为一直没过于留意,好多天来我都以为书名叫《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好像这样更顺口。
真正打开这本书,是临近期末考试的那几天。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连续两整天,我躲在办公桌一角,悄无声息地抱着这本书,完完全全地沉浸在作者塔拉讲述的故事里。
1
90年代,美国爱达荷州,巴克峰山下,一个依山而建的房子里,七个孩子,一个患有躁郁症的父亲,还有一个习得性无助的母亲。
七个孩子四个没有户口,父亲憎恶政府,视公立学校和医院为魔鬼,他不允许孩子上学,生病或者哪怕像严重车祸甚至烧伤也不会去医院。一定程度上,这一家人,几乎是独立于现代文明之外的存在。
父亲信奉摩门教,几乎偏执。他靠倒腾钢铁废品来养活家庭,曾怀着末日来临的恐惧,不停地囤积食物和枪支,母亲则为了生存先后做了助产士,草药师,精油师。
父母对于七个孩子的教育也像他们的生活一样,全是自给自足的。母亲充当了家庭教师,教他们简单的认字和数学,家里一台破电脑用来练习打字。和其他哥哥姐姐们一样,塔拉跟着母亲学习,17岁以前从未进过学校。
但最要紧的是挣钱。所以孩子们都必须跟父亲去废料厂干活,在那些破铜烂铁废旧机械中,每一个孩子都多次受伤:手指断掉,肉被割掉,摔的头破血流,甚至被火烧的面目全非……无数次某个孩子会流着鲜血一路惨叫着跑回家,不能去医院,只能去求助于母亲的草药和精油。
后来,七个孩子中,老大托尼,老二肖恩,老四卢克和大姐奥黛丽各自成家后全部跟着父亲打工;而性格古怪有些口吃的三哥泰勒和每天干完活就躲在地下室看书的五哥理查德,以及本书作者塔拉,全都是靠自学考进大学最终成为博士。
乍看,你一定以为这是一本讲述底层逆袭的励志图书,如同电影《风雨哈佛路》的故事。
其实不是的。
2
塔拉说——
最初读到这些语句,我就被深深打动了。
直到我追随着塔拉的回忆把书读完,才能明白为何她会如此说——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
在父亲意志统治一切的家庭里,孩子们是没有自我的。整个童年时期,塔拉的生活都没有色彩,随着塔拉渐渐长大,她对于父亲不容置疑的口吻产生排斥,对于这毫无温情的家庭产生了怀疑。
特别是父亲不顾她的安危,一次又一次把她推向咆哮着要剪掉人脑袋的大剪刀。哥哥肖恩则一次次对她拳脚相加,将她的头掐着按进马桶。而母亲则顺从隐忍,对塔拉所受的委屈视而不见。
这个家,如地狱,似牢笼。
我读得胆战心惊,不相信这世上还有如此的父母兄弟,愚昧且残忍!
所幸还有哥哥泰勒,以非凡的成就做了塔拉最好的榜样,塔拉终究是在泰勒的鼓励帮助下,一步步走出大山,一点点脱离了家庭的羁绊。当然,这个过程无比曲折,塔拉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努力,最终成为了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
3
那个身心被家庭摧残的塔拉让人揪心,然而走出大山的她,依然让人唏嘘不已。
无论她穿着怎样得体的衣服走在剑桥或哈佛大学校园,无论她考出怎样的成绩取得怎样的成就,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生动精彩,塔拉依旧走不出心里的巴克峰山,耳边回荡着父亲的话语,骨子里刻写着童年的痕迹。
塔拉被回忆和现实分裂成了两个人,渴望被爱的她想要唤醒父母与家人和解,这简直成了她的梦靥。一次次努力描述过去遭受的委屈,一次次寻求姐姐和母亲的支援,最终换来的是家人反目,视她如异类。
这个从小缺爱的孩子,这个头戴无数光环的博士,曾陷入歇斯底里的反思——
“为了贏得父母的爱,我愿意放弃自己对是非、现实和理智的看法。为了他们,我相信即使我看到的只是风车,我也愿意披上盔甲,向巨人冲锋。”
是啊,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阿德勒的名言用在塔拉身上,再合适不过。
但最终,她选择了与自己和解。
她对于自己过去的环境、信仰和心理进行深刻的反思,最终摆脱了曾经的身心桎梏,在教育和反思中解放了自己的心灵,在痛苦的涅槃中获得了一个全新的自我。
在书的后记中,塔拉也说:“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
4
据说,中文书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作者亲自确定的。因为中文直译《教育》或者《受教》,都没法表达书中所传达的深刻含义。于是编辑找到了塔拉,塔拉给了另外一个名称:Things gained and Things Lost。但中译过来依然没有味道。
后来译者用了《圣经·诗篇》中的一句话“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这句话蕴含的正是作者逃离了故乡的山峰,像飞鸟一样去寻求教育,找到自己真正信仰的山林。
这句话是否还可以理解为,人无论飞得再高再远,故乡,或者说原生家庭,都是人永远依恋的心灵家园,就像成人后的塔拉,一直在梦回巴克峰山,寻觅自己童年的家,渴望被来自家庭的爱治愈心灵。
也许,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山,那里有我们千丝万缕的依恋,对我们有着无声的呼唤,那就让我们像鸟一样,飞往我们自己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