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学者沈阳教授人设崩塌, 我看到的却是高校里学霸级人才纵横江湖的乱象
这个清明小长假最火的人物,可能就是长江学者沈阳教授了。而与沈阳教授有关的北大和南大,在这次的舆情风波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效率和明确的态度。北京大学率先公布当年沈阳事件的处理结果,而南京大学文学院则公开声明:建议其辞去南大文学院教职。
沈阳教授可能没想到的是,他的前东家和现东家在此次事件中没有给足任何情面,让其先前的“准备走法律程序”的回应瞬间变得苍白。这只能说明沈阳教授在两所高校中的“人设”早有定论,而来自海外的举报只是导火索。但是问题也就出现在这里,既然一个“人设”有问题、而且有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大牛人才,为何能潇洒地驰骋中国两所顶尖名校20余年,并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拿下教育部“长江学者”称号呢?要知道,这个“长江学者”称号要经过层层严格的推荐、考核和公示程序啊!而推到他的,却是当年事件发生20年后一封来自海外校友的举报信。早就知情的学院、学校都在干什么呢?
学术大牛们纵横高校江湖,身披无数荣誉战袍于一身,走到哪里都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何为学霸级人才?最简单的标准就是人才身上的标签。最牛的肯定要属院士,其次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等等。对这些重量级的人才,很多高校都采取了“一人一议”“一事一议”的引进方式。也就是说,只要你有能力,有想法,能完成许诺的科研成果,什么待遇和条件都可以谈。“一好遮百丑”,更成为大牛们驰骋高校校园的筹码。至于 “师德师风”,对不起,因为没有量化指标和数据评判标准,只好采取“民不举官不究”的方式。所以,南京大学文学院的公开声明才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南京大学文学院应该及时纠正人才引进工作的错误,坚持师德为上的原则……”
大牛人才,名利双收,已经成为高校里很多青椒们羡慕和发展的目标。很多引进的特聘“大牛”们,几乎不用到学校上一天班,而只要完成相应的科研成果,得到的待遇要比同级别的老师高出一大截。除此之外,很多高校又出现了“招来女婿,气走儿子”的现象。一些在本单位兢兢业业的“大牛”因为待遇比不上新引进的“大牛”,也只好纷纷效仿,以“高级人才”的名义跳槽到其他高校。人才要体现自己的价值,似乎要以明码标价的“安家费”“科研启动费”来体现。
于是,各高校纷纷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人才引进战略背后,500万、800万等天价安家费新闻也不断呈现于公众的视野。笔者曾经去过沿海一所财大气粗的高校考查,听到这样一段故事。期间学校引进了一学术大牛,不但获得同行“羡慕嫉妒恨”的高薪,更拥有学校支付的几千万元科研经费,而且,这位大牛坚持与学校只签订3年合同,因为3年之后,大牛又可以潇洒地与现东家说“bye bye”,重新谋求高就,重新把自己卖一笔好价钱。
其实,在很多高校动辄高薪挖人才的同时,负面效果也逐渐显现。最直接导致的是学校的贫富分化和一线教师心态的失衡,一些兢兢业业在学校从事最基础的教学科研的老师多年待遇不见长,有限的资金流入到学霸手中。并且,马太效应显现,赢者通吃,资源尽享,让大牛们成为高校江湖中最牛的存在。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也似乎成为很多大牛们的标配,真正的学术就交给那些底层的学术民工好了。沈阳教授背后的问题,只是高校人才竞争引发的乱象的一个缩影。而这次南京大学文学院也表态:“愿意承担人才引进工作程序不严谨的错误并向南京大学请求处分。”
眼下,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人才更成为各大高校竞争的宝贵资源。而长江学者“沈阳”事件告诉我们,高校不仅需要一批又一批的大师级人才,同样需要一套负责任的引进、使用和管理人才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