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三寸笔。三寸舌。三尺讲台。
十载风。十载雨。是否能培养十万栋梁?!
静下心来思考,才知道自己每天进行的语文教学到底有多少有效性,关起门来研读,才知道每一次的课堂追问到底催生了几多成长。
哲学家黄克剑曾说:“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再动人的智慧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
所以,就语文的有效教学而言,无论我们以什么样的文本为依托,终极意义应该回归到生命的成全和点润。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新课程标准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提出了“三维”,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是立体式交融互进、有机统一的,教学中我们不能顾此失彼。
课堂有效教学,就是把目标渗透在文本里,最终实现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我们决不能脱离文本而追求它的有效性。因为文本有它本身固有的特性:第一、文本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凭据,是师生互为依存的基础;第二、文本具有前提性,在我们上课之前文本就已经存在;第三、文本本身具有规定性,这就决定我们学习这个文本的时候,就要按照文本固有的规定性进行课堂教学。
所以,我们在课堂所进行的一系列交流的活动,都应以作者独特思想和体验为载体,也就是说,我们要尊重教材本身的意蕴。
以下是以古诗词教材为例,谈有效教学的课堂设问。
诗歌“五问式”教学法初探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文学源远流长,那些古代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真挚的思想情感经久不衰,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诵读并鉴赏古代诗词,俨然成为今天一种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现象。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的教学提出: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越来越多的古诗词走进了中高考试题,综合考点学习古诗词应该明确以下要求:
1.根据作品相关的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和诗歌的意境。
2.从遣词和修辞的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的含义。
3.体会、理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4.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的意境或内涵。
根据这些要求,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设计出彰显这些目标的有效问题,以激发、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掌握,同时用诗歌的魅力涵养自己、濡染情怀。
为此,我尝试着对诗歌有效教学的“五问”法进行初探。
一问诗歌的写作背景。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写。
每一篇文、每一首诗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写出来的,所以,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学习鉴赏诗歌,就要明白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他的人生经历,这样,有助于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等,因为,诗人的生活境遇及性格特点,往往会在其作品中留下深刻的痕迹。
教学中,我们要根据诗歌内容的特点,巧妙地设问,以激发学生探索写作背景的愿望,为更好地理解诗歌打下基础。
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是一首显示杜甫开阔胸襟的名篇。大风破屋,大雨淋漓,诗人长夜无眠,感慨万千,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推己及人,浮想联翩,于是奋笔疾书,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千百年来震撼了千千万万人的心弦。
教学这首诗,就需要引领学生探索此诗的写作背景,不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也许很难理解诗歌蕴含的主题思想。为此,设问:
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歌诗一首”?杜甫到底经历了什么?
由此牵引学生探索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甘肃成县)到了四川。贫穷的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还算暂时安定的生活,但是这样的安定,掩饰不住他的贫穷。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让他身无居所,面对现实,他依然满怀家国天下的忧思,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他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了解此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杜甫写此诗的心情。
二问诗歌的主要内容。
从诗歌的内容分类来看,有写景抒情、咏物言志、山水田园、即事感怀、离情送别、边塞征战等,无论哪一种诗歌,尽管其语言凝练,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必须透过诗歌凝练的语言外壳,去了解诗歌的内容。
可以以“五问”简答的形式,来明确诗歌的具体内容,即:
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什么人或物?干什么或怎么样?由此想到了什么?
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解读。
这首边塞诗写的是什么时间发生的事?
答:胡地八月的天气,由下面“忽如一夜春风来”可窥探是早晨,从“纷纷暮雪下辕门”是晚上,总结为这场送别从早晨持续到晚上。
什么地点?
答:胡地的军营,主帅的帐中,再到轮台东门外。
什么人或物?
答:诗人、边塞将士们和即将归京的武判官。诗中有百草、落雪的树、雪、珠帘、罗幕、狐裘、锦被、弓、铁甲、沙漠、阑干、冰、愁云、红旗、马。
干什么?或怎么样?
答:通过一天雪景的变化,记叙了边塞的将士们送别使臣归京的过程。
由此想到了什么?
答: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不肯回去,浓浓的依依惜别的情谊和友人归京带来的丝丝惆怅。
通过反复诵读和这样的“五问”简答形式,诗歌所描绘的内容就会勾勒出来。再根据这样的思路细细再现每一句诗歌的内容。
三问诗歌的主题思想。
诗言志。诗歌是用来表达志向、抱负、情操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所以诗歌的核心灵魂是它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学习鉴赏一首诗歌就要根据诗歌内容的不同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究诗歌的主题思想。
说理类诗歌,如《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句,设计:
如何理解这里的“生”和“入”呢?蕴含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这么一问,催生学生对“生”和“入”俩字的探讨: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第二妙处,在于诗人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第三妙处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第四妙处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
田园山水类诗歌,如《归园田居》,借助“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如何理解诗人的“愿”?这句话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
作者辞官归田,虽然生活不佳却乐于耕种其中,心甘情愿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闲适。这里的“愿”是诗人归隐田园的想望,表达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
……
根据诗歌的不同题材不同内容,用关键句作诗眼设计相关问题牵引学生探究出诗歌的主题思想。
四问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包括抒情、描写和修辞三个方面。抒情又可以细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细化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描写手法包括衬托(正衬和反衬)、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对比、动静结合、白描、渲染等;修辞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等。其他还有象征、欲扬先抑等。
教学诗歌,让学生明确诗歌中这些手法的使用,明白作者使用这些手法有什么特殊的用意。比如教学《江城子密州出猎》,设疑: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有什么深刻含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句词运用了典故,朝廷派冯唐赦免了魏尚。词人以魏尚自喻,渴望朝廷也能派个像冯唐一样的人来赦免他,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让自己的才华有用武之地的情感。理解了这句话也就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心情。
每一首诗都有属于它的表现手法,了解和掌握表现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一种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设疑探究,可以更好的对诗歌进行鉴赏。
五问诗歌的语言特色。
诗歌的语言最富有表现力,用字最少,往往以“一”当“十”,力求“一”字传“神”,意在言外,有“牵一字而动全身”的效果。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以达到较好的理解诗人创作诗歌的目的。
品味诗歌的语言就是把握诗歌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作者语言的风格,体会诗歌语言的特色,分析修辞手法,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等。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每个诗人都会形成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化语言,比如陶渊明的朴实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浪漫洒脱、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的婉约伤感等等。
可以设疑:
诗人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这样的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中可以体会诗人怎样的情怀?这样的“炼字”“炼句”有什么作用?
……
从类似这样的问题中引导学生关注品味诗歌的语言,感悟诗人在诗歌中营造的意象,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诗歌的主题。
总之,诗歌以其凝练的语言,广袤深邃的内涵和无穷的意蕴,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对于诗歌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语文老师责任重大。我们应该积极深入地探索,让古诗词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素养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后记:
朱光潜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不但对于其他种种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事情。”
既然诗歌能如此润泽生命,那我们对诗歌教学的探索就更为必要了。虽然这次的思考宛若“蜻蜓点水”,但研究已经在路上,欢迎各位老师加入有效教学课堂追问的探讨中来……